认亲

于 氏迁徙流向

2018/8/9 家谱国际

 

       繁衍播迁河南泌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家谱修谱祠堂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根据于开国老先生手中的族谱记载于氏后人迁徙分布情况:

  • 兴友公(十一世)长子贡甫公(十二世长支)后裔:北司马庄村、台上村、大管村、西岚村、平岚村、黄埠崖村等。
  • 兴友公次子贡禄公后裔:赤家口村、沙沟子村、楼村、山前村、小管村、水道村、曲化庄、江村、官庄、南耿家、柳家、野子、北司马庄、乳山寨、西周格庄、凤台顶、腾河、崐嵛山、玉皇山后、于家庄、康家、河口、高家屯、胡崙、东耿家、西北岛以及迁外省等。
  • 兴友公三子应祯公后裔:北司马庄、汪水西庄、宋家河、赤家口、丛麻院以及外迁辽东等。
  • 兴友公四子应祥公(生六子:象泽、象洷、象渭、象渚、象澜、象*)后裔:南司马庄、滕河、高家兴、于家庄、江村洼、南兴善、七家、台上、北司马庄、平岚、猪栏夼、沙沟、圈港等。
  • 兴友公五子应聘公后裔:院里山后、台上等。 另外第十世才富公后裔迁东司马庄、赤家口、打磨、腾河、横山后、独家、仇家兴、井子、夏楚、石巷南头、徽湛、于家河、小疃、申家等。
  • 十一世伯友公后裔迁杜家、金(石青)岭、小安、桑行埠等。
  • 十一世胜友公后裔迁改造夼、乳山寨、官庄等。
  • 除了十二世以前有迁出司马庄到了牟平和诸往流水头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十二世以后迁出司马庄的。
  • 另有乳山寨村后裔迁往人石村等。

于开国老先生介绍司马庄可能有人迁到大水泊,可能是广公六世孙于渊(于广—于全—于三公—于大春—于德仁—于渊),不过即使有这么一支迁到了大水泊,那么从现在的资料来看,在于渊之前大水泊已经有于氏族人了,所以于渊不是最先到大水泊的于氏族人,大水泊家谱记载大水泊第一代为于敬祖,大约为北宋时期的人。在司马庄谱中也有一个于敬祖,但是这个于敬祖是广公的四世孙,应该是元朝末年的人,所以这这个于敬祖与大水泊于敬祖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人。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一觉何处觅”家谱国际对谱牒、祠堂文化有深度了解的专家有数十位,更有研发多年的修谱软件“修谱王”、手机APP“认亲App”、专属姓氏网站......

声明:由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jiawenhua1301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国防艺术区南6排6号 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10-5711098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公司地址:六安市金寨县大别山玉博园许愿树旁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564-7357882

(2981)

作者信息

浦西编辑

家谱国际责任总编

家谱国际平台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