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相册|李氏家族:元氏城走出的“大宅门”

李氏,老照片

清朝中晚期,宁晋县大康庄李氏夫妇带着次子来到元氏县城,以卖甜汤粥为生,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就置办良田房产,慢慢拓展经营,开起米店、杂货铺、绸缎庄、酿酒坊,字号“德义昌”。长子一家后来也搬到元氏,他们以诚待人,和气生财,买卖越做越大,“东街半条街,东关整个关”,都是李家的产业。又请山西的工匠在元氏平汉铁路老火车站旁耗时两年多盖起了雕花的二层楼,可见物料的坚实。人们都说,除了民国县政府小楼,就数“德义昌”老字号的房子气派。后来由于时局动荡,李家渐渐衰落,到清末民初李白妮一代分家时,还欠下巨额债务。

李白妮英年早逝,只留下妻子王氏和襁褓中的儿子李德堃。王氏像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二奶奶一样,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迈着三寸金莲重整家业。她是大家闺秀,从小就教儿子李德堃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李德堃上私塾时买零嘴,王氏不给一分钱;若买书,要多少钱给多少。李德堃十几岁时,为了让他成才,王氏狠狠心,把这个独生儿子送到保定读中学。

老照片|李氏家族:元氏城走出的“大宅门”

1943年拍摄的全家福(前排小女孩是李顺,后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李云、李顺的妈妈、奶奶、父亲李德堃、木蕴)。

李德堃学成后,秉承“勤俭持家,宽厚待人,知恩图报”的祖训,下地种田,骑着自行车卖货,像《大宅门》中的七爷白景琦一样,二度创业,逐渐重振家风,还清了全部债务。李德堃婚后生有一子李续池(参军后改名木蕴)、两女李云和李顺。现存的最早的老照片,拍摄于民国初期,已是斑斑点点,依稀能看清人的模样,无法整理扫描。比较清晰的是拍摄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几张,李德堃和朋友们在一起,戴着眼镜,穿着长袍,浑身透着浓厚的知识分子气息。

一路乞讨上北平 给儿子送学费

跟母亲王氏一样,家境再难,时局再乱,李德堃也要让孩子读书。有一次,木蕴逃学,跟小伙伴去河边捞鱼,李德堃知道后,拿起笤帚就打:“没有文化,就不会有出息。不读书,怎么安身立命!”这句话木蕴记了一辈子。木蕴12岁就被父亲送到了700里外的北平,一个人在那里读书求学。

1947年,石家庄解放了,木蕴只身陷在北平,与家人断了联系,那段时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冷”和“饿”。即便是这样,父亲李德堃仍没有让他停止学习,而是赶着马车装上家里仅有的羊毛货品,准备到北平卖钱给木蕴做学费。他们穿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时,又被土匪抢了,父亲李德堃就一路乞讨给木蕴送去学费,鼓励木蕴好好学习。北平解放后,木蕴参加了解放军,南征北战,最后定居广西钦州,在教育部门任职。

老照片|李氏家族:元氏城走出的“大宅门”

1957年,木蕴、李云、李顺兄妹三人在石家庄合影留念。

木蕴就是河北当代著名诗人李南的舅舅。昨日,李南回想起早年回元氏老家,她还在老宅子里翻出《洛尔伽诗钞》《莎士比亚全集》,那是舅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广州购买的,可见他涉猎之广。现在舅舅在广西的家,也是藏满了书,像个图书馆。

手不释卷 精神富足

这一套几十张老照片,是一个家庭百年历史的缩影。从清末民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一路走来,一家人的命运随时代在不断改变,却始终保持着健康的精神面貌。这种气质,就是他们的家风。如今“德义昌”老字号已经成为历史,李德堃的三个孩子:木蕴、李云、李顺,身体依然硬朗,思想依旧奔放。

“读书并没有让舅舅、姨妈、母亲这兄妹三人享什么荣华富贵,却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富足,懂得做人的尊严。他们都很开明大度,都与儿子、女儿、女婿等后辈关系特别好,从来不参与是是非非,只看大局,不拘小节,给我们这些后代起到了榜样作用,一大家人相处非常愉快。”李南说,“舅舅、姨妈、母亲天南海北分离多年,兄妹三人却特别亲。退休后,经常结伴在这家住两三个月,又在那家住两三个月。”

老照片|李氏家族:元氏城走出的“大宅门”

2013年,木蕴、李云、李顺三兄妹在海南。

2013年,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八十来岁了,还结伴游海南,在天涯海角留下他们的身影。夕阳下的相携,温馨又从容,观者无不动容。

 

图文资料源自燕赵晚报,由家谱国际整理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