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家谱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位于北京什刹海西南角的恭王府花园旧影。1776年起,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亲王家族在这里生活了85个寒暑。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皇帝,恭王府见证了大清朝由盛而衰的历史。侯仁之先生:“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定位“老二”的改革者

恭亲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在晚清皇室中,恭亲王奕訢的学识和才干是首屈一指的。他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的风云变幻, 而每次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历史漩涡的焦点人物。

恭亲王奕訢的一生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他本来极有可能接班上位,施展抱负,但命运却阴差阳错,使他与皇位擦肩而过,不得不屈居晚清政坛的二号人物。奕訢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几乎一手导演了三十年的王朝改革,拉开了中国近代一个半世纪改革的序幕,可谓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

他20几岁,就被历史推到风口浪尖上,先是帮助咸丰帝度过英法联军入侵危机, 后又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 但是却先后遭到两人的猜忌和排挤。

在中国传统政治格局中,他是“第二把手”,这是一个尴尬的角色。身处“老大”的卧榻之侧,他一方面要恪守“老二哲学”,小心翼翼、谨言慎行,一举一动都要掌握火候、拿捏分寸,将自己隐藏在老大的阴影之下,尽可能地放低身段,把荣誉让给“老大”,把羞辱留给自己。另一方面则要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为人谦恭低调、上下圆通,做事讲究策略,在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推动改革的进行。

与皇位失之交臂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道光帝画像)

在道光的9个儿子中,奕訢最为聪明,少年时在上书房读书,知书识礼,读能成诵,深得道光帝喜爱。道光帝以好武精骑著称,奕訢深受乃父影响,从小习武练功,曾与皇四子奕詝共创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

奕訢和奕詝虽然不是一母所生,却为一母所养,两人从小在一起长大,兄弟关系极为亲密。道光帝立储时,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间犹豫不决。于是,奕訢、奕詝展开了一场争夺储君的较量,这场较量虽不像康熙晚年那样血腥,但也异常激烈。据文献记载,在道光晚年的一个春天,他命皇子们随驾到南苑围猎,以检验皇子骑射才干。奕訢果然武艺超群,在围猎中获得猎物最多。而奕詝却只是站在一旁,不发一箭。原来,奕詝知道自己骑射不如奕訢,于是事前请他的老师杜受田出了个高招。杜受田告诫奕詝说:阿哥到了围场,千万别发一枪一箭,而且要约束手下人不得捕捉一只动物。皇上如果问及原因,你便说现在正值春天鸟兽万物孕育的时候,不忍心伤害它们,也不愿用这样的方式与弟弟们竞争。

奕詝依计而行,果然,道光皇帝听后非常高兴,称赞他宅心仁厚。除此之外,奕詝对道光帝还有各种感动、各种伪装。

当然,这只是奕訢落选的原因之一,而真正的原因,后世有多种猜测,可能只有道光帝自己知道。争夺的结果,道光帝去世之前,写下遗诏,竟然是清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匣双谕:“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

政坛崛起

咸丰即位以后,对恭亲王奕訢一直抱着提防之心。咸丰三年,奕訢破例入值军机,这是奕訢与四哥咸丰政治上的蜜月期。到咸丰五年,咸丰借奕訢为其亡母争封号的机会,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直到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胆小怯懦的咸丰仓皇逃往热河“北狩”之前,他才想到了奕訢,让奕訢留守北京,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 

当时的清政府不愿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不愿与西方列国平等相待,更没有近代外交关系的观念。外国在中国虽设有公使,但不在北京,咸丰提出,只要外国公使不进北京,老实呆在广州,每年的海关税收朝廷可以不要。这位皇帝一辈子怕和洋人见面,在他的意旨下,中央政府不与番邦打交道,只让地方政府与洋人打交道,甚至做生意也只让洋人在广州城外交易,不允许洋人进城…… 

但外国人非要派公使进驻北京,这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主因。 当时,英法联军不过几千人,却一路从南打到北,所向无敌。攻下塘沽以后,在进攻通州之前,英法联军派英国翻译官巴夏里作为全权谈判代表,但咸丰却命人把巴夏里等39个洋人全抓了起来,最后只有18人生还,这一下激怒了英法联军。英法两国为了给中国一个教训,最后决定把中国皇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圆明园烧掉。

奕訢以他超人的胆略和政治智慧,忍辱负重,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其中就有允许英、法各国在北京设立公使馆。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1860年11月2日,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在恭亲王回访英国谈判代表额尔金时,在额尔金的住处给恭亲王奕訢拍了这张肖像照。)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额尔金)

另根据奕訢的请求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以说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即由奕訢总理其事,奕訢在政治上迅速崛起。在与外人接触的过程中,奕訢结识了许多洋人,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开始涉足洋务,成了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咸丰帝病逝于热河后,奕訢与慈禧合谋发动惊心动魄的辛酉政变,铲除了肃顺等“八人帮”。他的英明睿智、指挥若定,非等闲人可比。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们,从左到右依次为:成林、文祥、宝鋆。)

奕訢与同僚共事喜好诙谐。他与宝鋆相处久,常开玩笑。某日军机处将散值,宝鋆先往如厕,许久才返。奕訢嘲笑他:“往何处撇宝去?”“撇宝”是当时市井流传的玩笑话,与“如厕”同义。但“撇宝”的“宝”与宝鋆的“宝”同音,奕訢此话实际暗含噱头。宝鋆随口答称:“哪里,是出恭。”这“出恭”的“恭”与“恭亲王”的“恭”又同音。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恭亲王的岳父桂良画像,原载于美国1870年《哈泼斯》杂志。桂良是恭亲王政治上的导师。)

辛酉政变以后的四年中,是奕訢政治生活的巅峰期。他身兼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数职,实际上掌握了朝廷内外所有大权。这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

奕訢首先按照“治天下之道在亲亲”的祖宗家法,奏请任命了各郡王为大臣,提高了他在满族亲贵中的威望和地位。

然后,他利用手中权力,改组军机,主持涉外事务,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铁路、电报、机器制造业。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訢奏请两宫皇太后采用曾国藩的建议,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镇压了太平天国,最终造成了史家称之为“同光中兴”的局面。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美国画师现场记录的恭亲王宴请格兰特总统的情景。)

格兰特随行记者、日后的美国驻华公使杨约翰回忆:“恭亲王与之前我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们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印度和穆斯林的王公,以及我们在印度斯坦和埃及的朋友们,往往是呆板地坐着,整个谈话中面容呆滞,令你以为是在和石头对话。但是,恭亲王在谈话中,却表情丰富,十分生动。天很热,他边说话边摇着折扇,说到兴起的时候,他就将折扇半合着,指着格兰特将军的胳膊,同时,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将军的脸。”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恭亲王像,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森摄于1862—1872年间。清人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中记载了时人对奕訢的基本印象, “恭邸仪表甚伟,颇有隆准之意,……叙谈颇久,人甚明亮”, “清室诸王,以恭邸为最贤明”。)

几起几落

权欲薰心的慈禧深恐权力日益膨胀的奕訢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除极力拉拢之外,又几次借故免除奕訢的全部职务。

自此,奕訢感觉“任事不能如初”。到同治亲政,光绪登位,几十载,奕訢又经过几番起起落落。尽管在晚清多事之秋的历史里,奕訢几次力挽狂澜,屡遭失败后,奕訢锐气大减。直至光绪十年,法国借口越南问题挑起战争,以奕訢为首的军机举棋不定,导致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慈禧乘机下令解散军机处,罢免奕訢一切差使,令他居家养疾。

此后十年,奕訢在恭王府深居简出。他虽然表面上不过问政事,弄古玩,习碑贴,吟诗作画消磨岁月,但他仍然关注政事,但渐渐锐气全失。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爆发,他最后一次复出,但不复有所作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病逝。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晚年的恭亲王奕訢)

香火不济的皇族

奕訢一生,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曾经沧海难为水”,难免有看破红尘之念,而他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让他经历了太多的身心交瘁。最大的不幸是儿女多早殇,侥幸活下来的则难堪造就。他有4个儿子,长子载澂、次子载滢、三子载濬、四子载潢。其中三、四两子早夭。长子载澂袭贝勒,成年后胡作非为。这三个儿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个儿子载滢,一度过继给奕訢的弟弟钟郡王奕詥,袭贝勒爵位。庚子事变(1900)时,因卷入义和团活动又被夺去一切职衔。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荣寿公主)

恭亲王的长女荣寿公主深得慈禧喜爱,几乎当做亲女一般。亲王之女本只能封为郡主,而她却被破格晋封为品级最高的、相当于亲王的固伦公主。作为大清国“第一女儿”,荣寿公主年少时相当跋扈,有“粉侯”之称。尽管在恭亲王与慈禧的权争中,荣寿公主曾经受过一些影响,但终其一生,都与慈禧保持了极为融洽的“母女”关系,并且与光绪皇帝相处得十分友好。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载澂)

恭亲王最看好的长子载澂,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像极了父亲,但却放浪不羁,经常带着同治皇帝流连于京城各种地下娱乐场所。而且,因担心被官员们碰见,还不敢去高级场所。兄弟俩因此沾染了一身的风流病症,双双早夭。载澂一死,加上次子载滢早已过继给八弟钟郡王奕詥,恭亲王几乎断后。多亏慈禧太后下令,将载滢的长子溥伟过继回来,作为载澂的儿子,才算接上了香火。  

时运不济的溥伟

载澂死时无嗣,奉太后懿旨,把载滢的长子溥伟(1880—1937)过继给他。奕訢去世后,溥伟袭亲王爵位,成为第二代恭亲王。溥伟其人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光绪去世时,溥伟29岁,在皇族近支溥字辈中,他年龄居长。溥伟自以为祖父功高,觊觎帝位之心尤其强烈。谁知慈禧太后最终却选定了醇亲王载沣之子、3岁的溥仪继位。溥伟为此忿忿不已,日久生疾,只好求医问药。某宗室显贵私下嘲笑他:“这是患的心病啊,恐非石膏一斤、知母八两不可。”另一个补充道:“哪里,只须皇帝一个、江山一座足矣。”溥伟的不满,在皇族内尽人皆知,所以宣统一朝,他受到醇亲王一系的疑忌,未能跻身于权力中枢,只当着一个挂名的禁烟大臣。但他继承了恭亲王府的庞大家业,仍安享荣华。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禁烟大臣溥伟)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载滢与少年溥伟)

1914年,他避居青岛德租界,收入锐减,仍旧挥霍无度。家中仆役成群,外出时前呼后拥。一切吃喝日用均从北京采买,鸡鸭鱼肉和咸菜只要老字号,如天福酱肉、天源咸菜、致美斋点心,不一而足。每月开支三五千元,仍不够花销。由于年年寅吃卯粮,最后只好把地租收入分为两份,留给北京家人一份,青岛一份,王府管事人等也分作两拨,依旧费用不赀。

溥伟的下场很可悲。他先跑到青岛想投靠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又迁大连,与日本人建立了联系。他在穷困潦倒中仍对“亡国”一事耿耿于怀。1931年,九一八事变。溥伟企图借助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实现他复辟清朝当皇帝的梦想,为此特地跑到沈阳祭陵。不过当时日本正扶植溥仪就任伪满洲,认为溥伟祭陵行为“与日本有相矛盾的地方”,令他立即终止祭陵活动,并将他赶回大连。溥仪对他也不放心,始终没有给一个职位,连零钱也不肯接济。后来,溥伟贫困至极,死在长春的新华旅社里。
                
恭王府最后一位主人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溥儒,字心畲,载滢次子,中国著名书画家,与张大千并称为“南张北溥”,也是恭王府的最后一位主人。溥儒5岁拜见慈禧太后时,从容廷对,慈禧夸他“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6岁受教,9岁能诗,12岁能文,被誉为神童。溥心畲幼年除于恭王府习文,亦在大内接受“琴棋书画诗酒花美学”培育。辛亥革命后,隐居北京西山戒台寺十余年,再迁居颐和园,专事绘画。1924年迁回恭王府萃锦园居住,开始与张大千等著名画家往来。两年后,他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首次书画展览,因作品丰富、题材广泛而声名大噪。1928年应聘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执教,返国后与夫人罗清媛合办画展,再度名震丹青,被公推为“北宗山水第一人”。1932年,溥仪在“满洲国”当了伪皇帝,溥家兄弟趋之若鹜。溥心畲却拒任伪职,怒骂这位堂弟“作嫔异门,为鬼他族”。

1949年10月,溥心畲偷渡到台湾,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1959年,台湾历史博物馆特地为他举办个展,展出作品多达三百八十幅。1963年11月溥心畲患鼻咽癌在台北病故,年仅68岁,葬于阳明山。

溥心畲书画作品: 

家族相册|天朝“二把手”的家运

参考书:雪珥《绝版恭亲王》、《帝国政改——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来源:时拾史事公众号  作者:叶文龙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