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简介
余玠(?- 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祐元年(1241年),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祐元年(1253年),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服毒而卒。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
余玠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作长短句一首,投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宋端平三年(1236年)2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余玠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宋嘉熙元年(1237年)10月,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杜皋,击溃蒙古军,使淮右得以保全。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玠进官三秩,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1248年,他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驻守四川。次年,官拜右丞相。四年后,蒙古侵犯成都。余玠带领兵马再次打退了蒙古人。
余玠的赫赫战功遭到了谢方叔的嫉妒,后者想方设法地迫害他。次年,谢方叔在宋理宗面前诬告余玠,指责他独揽大权,没有君臣之礼。宋理宗召余玠还朝。余玠知道宋理宗的真实意图,愤懑成疾。没多久,余玠就在四川服毒自杀了。奸臣削去了余玠生前所有的职务,并且伤害他的家属亲信。余玠的部下也被诬告私通敌国,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宝祐六年,余玠得到了平反。
余玠虽然是一个武将,但是也颇通文墨,留下了很多的佳作。余玠虽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山城防御体系依旧固若金汤,宋朝暂时得到保全。
故乡人民一直都非常怀念余玠,特地为他修建了衣冠冢。为了纪念他,还用余姓作了地名。以上就是余玠简介,通过他的简介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南宋必不可缺的臣子。
余玠防蜀之战
余玠防蜀之战是怎么回事呢?公元1243年至1253年,余玠用山城防御抵挡蒙古军的进攻,史称防蜀之战。公元1241年,蒙古大汗驾崩。一时之间蒙古陷入内斗,无暇顾及南宋。宋理宗任命余玠为兵部侍郎,负责四川防御。
余玠到达四川后整顿军纪,广纳贤良。余玠采取了冉氏兄弟的计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余玠不仅修建十余城,还调整到了兵力部署。那些城市依山为垒,经过数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纵深梯次防御体系。后来蒙古军队兵分四路进攻蜀地,余玠依靠防御体系打退了蒙古军。
四年后,余玠调动各方精锐,决定北伐。余玠兵分两路,一路朝着陇蜀边界出发,自率主力取道陕西。屡战屡胜。次年,余玠带着兵马占领中梁山,并派兵烧毁了汉中到宝鸡的栈道。余玠的兵马不分昼夜地对汉中进行了围攻。蒙古修复了栈道后,援军赶来。余玠久久没有攻下汉中,眼见士兵疲劳,只好下令撤军。
蒙古蒙哥汗二年,余玠又击退了乐山的蒙古军,四川的形势一片大好。余玠防蜀利用了山城地形的特点,改变了不利的局面。余玠的防御体系为以后的抗蒙作战打下基础。
余玠打退蒙古军立下功劳,于1248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仍然驻守四川。武将掌握了军政大权,腐朽的南宋出现了生机。但是主和派依旧有很大的力量,他们诬陷余玠等人。余玠不甘受辱,自杀身亡。
来源:武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