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走进绍兴县余氏冢斜古村探访余氏家族故事

走进古

(家谱国际讯)冢斜地处绍兴县南部山区,位于会稽山脉南麓的冢斜古村四周环山,北有秦望山南的大龙山,西有象鼻山,南有轰溪山,小舜江北溪从村北来,环绕村东而去。这儿山青水秀,空气清净,风景优雅。

余氏冢斜古村

冢斜村落故事多

六十来岁的余生木刚刚从镇政府退休,是冢斜余氏后裔。从他的口中,我们了解不少冢斜旧事。

“在我们冢斜村,有一座公祠、一座余氏祠堂、六个老台门,保存相对完好。”余生木说,“公祠就是‘永兴公祠’,始建于唐朝,是纪念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而建,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

“大龙山多大墓,明、清多有文武官员来村祭祀。冢斜村是大禹后裔余氏村,其中80%为余氏。据唐朝国子监博士余钦给唐肃宗《奏章》、宋代范仲淹《余氏族谱序》以及《冢斜余氏宗谱》记载,余氏系大禹后裔。大禹生三子:长子启,继承父姓“姒”;二子况,赐姓为顾氏;三子罕,赐姓为余氏。大禹赐第三子为余氏,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

余氏冢斜古村

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冢斜自古以来崇尚书香,明清和民国初年,村内就已有了私塾、书院、学堂。如冢斜学校的中山亭,曾进行“天下为公”的辛亥革命新思想教育。当时冢斜学校很有名气,附近四方学子到冢斜新式学堂读书。因此,明清时期,这里考取进士、举人、学士、贡生、监生、痒生更是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出国留学的也大有人在,他们靠读书走出大山,以自己的高学历、高智商为社会做出自己的成绩和贡献。

余氏冢斜古村

  冢斜的悠久人文历史必然蕴含着悠久的古建筑群,可谓是古建筑“活化石”。有始建于唐贞元9年(公园793年)的“永兴公祠”;有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余氏宗祠”;有建于明、清的余氏老台门、高新屋台门、下新屋台门、上大院台门屋等6座;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桥“永济桥”;有建于宋、元、明、清官员来冢斜祭奠舜妃、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娇屋”和关马及马夫住的“马廐”,有闻名全国的“冢斜古戏台”;有建于明末清初的“永济茶亭”和通往诸暨大、小西岭的山区古道;有始建于清代的“下新屋古井”和大龙山麓的木瓜塘、刺菱塘和下塘湾塘等等。

余氏冢斜古村

余氏祠堂

余氏祠堂古建筑

家谱国际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