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历史上谢姓迁移的几大中转站

家族,迁移

    谢姓,排名百家姓第24位,可以说是百家姓当中发展比较良好的姓氏,稳定排名百家姓二十三,二十四名。这跟谢姓迁徒有关。历史上为躲避战乱,都会有一次人口的大迁移,而历史上战乱基本发展在北方,中原一带,而谢姓恰好是往南迁,所以相对来讲受到伤害程度还是比较少的,今天小编带你一起来盘点下谢姓迁移的几大中转站,当然有些也是其他姓氏的中站站点。

家谱国际-谢氏迁移的几大中转站

1.南迁中转站-会稽(今浙江)

    会稽,上古名都,也是晋唐宋时期的大都会,今浙江绍兴。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会稽山是中华九大名山之首,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会稽从此名震华夏,成为中华文明象征。作为历史上的华贵天城,元稹赞“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白居易赞“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晋书赞“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

家谱国际-谢氏迁移的几大中转站

    往往说到陈留会稽,不得不跟谢氏联系起来,陈留是谢氏祖源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陈郡阳夏谢氏第二代谢衡因避战乱始宁,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就成为了谢氏南迁的第一个中转站,他大儿子谢鲲时又一度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宁元年十一月(324年1月),谢鲲病逝于豫章太守任上,时年四十三岁。而谢鲲弟谢裒,则因出任吴国内史而居于吴 (今江苏苏州),谢裒子谢奕,则又在担任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令时迁居剡县,谢裒子谢安及谢氏家族一起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开启了东晋辉煌谢氏,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传至谢玄之孙谢灵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终于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时年四十九岁。谢灵运墓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谢灵运后代一部分留居永嘉(今浙江温州),一部分迁居江西。在唐僖宗时,谢衡的后人中还有一支迁居江西鄂都,数传至谢新,元朝时任梅州 (今属广东)令,徙家于此,被后人尊为梅州派开基祖。谢衡的三十三世孙谢成由于眷恋祖先故土,从江南迁回了太康;还有迁往山西等地。浙江绍兴成为了谢氏迁移的一大中转站。

2.入闽中转站(河南固始)

    固始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固始自古文风昌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之一。因历史上有四次较大规模人口南迁,其后裔又逐渐播迁至闽、粤、台、港、澳、东南亚和欧美各地,固始又有“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和“中原第一侨乡”之称。

家谱国际-谢氏迁移的几大中转站

    唐末时期,黄巢起义,天下大乱,王审知从河南固始进入福建,建立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为躲避战乱,谢氏跟随闽王迁居福建开基,成为了今天福建一大姓氏,跟随闽王从河南固始迁居的由福建荣溪坪开基始祖谢彦时、福安晓阳开基始祖谢淇、惠安乐园上仑开基始祖谢十八、南安谢氏始祖谢滔、连江谢氏始祖谢康、闽侯谢氏始祖谢绍、宁化谢氏始祖谢文乐、泉州谢氏始祖谢瑶、龙海谢氏始祖谢修等等,这些谢氏都是从河南固始同一时间迁入福建的,成为福建谢氏一大主流,河南固始成为了福建谢氏的祖地。

3.入台、入潮,海外中转站(福建)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殷、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与颜思齐设寨于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垦荒。漳、泉二州有不少谢姓人加入拓垦行列,成为最早入台的谢氏移民。郑成功的部下有个谢贤,任工官,还有个谢岩,任州官,他们二人于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是有名可查考入台最早的谢姓人。闽、粤人大批徙居台湾,其中有谢某徙居今台南市,还有一位谢姓人,来台后辗转定居于现在的桃园市。清朝政府领有台湾后,谢氏入台者络”绎不绝。有文献记载的谢氏入台及在台的活动即有将近20起。谢枋得幼子谢寄孝后裔迁居台湾彰化县,也就台湾副总谢东闵那一支系。福建还有谢氏徙居海外,除了南宋时的谢升卿改姓名为陈日(日巨火)迁往安南(今越南外),最早始于明代。明英宗天顺年间 (1457—1464),订州(治所在今福建长汀)人谢文彬,因取盐下海,飘泊至暹罗国(今泰国),留居该国,官至坤岳(学士)。明神宗万历庚子年(1600年),福建厦门海沧谢氏有人乘船南渡,到吕宋 (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谋生。东南亚不少谢氏从福建陆续迁移。潮州也有部分谢氏是从福建迁移过去,如谢枋得后裔谢福全从福建迁移饶平溁(ying)溪开基。谢氏入潮始祖壶山公谢升一,据说是从福建莆田涵江迁移潮州开基,也有一些潮州谢氏陆续迁居海外。

4.客家中转站(福建宁化)

        宁化地处闽赣边界的武夷山南段东麓,这里是客家人深厚文化的发源地,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从东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和转移发展,大批的汉人背井离乡、举家南迁。群山环抱的盆地,郁郁葱葱的树林,有“玉屏”之称。南迁的汉人在这个世外桃源繁衍、开拓进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该地区的原著居民交往、发展、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

家谱国际-谢氏迁移的几大中转站

    宁化一带的谢姓人多属于客家谢姓,县中的石壁是其祖先迁来时的中转站。其中一支的始迁祖谢文乐,其后裔有迁居于江西,广东,由于元军的追捕,谢枋得被迫隐姓埋名,逃亡福建,次子叫谢定之。宋亡后,隐居福建宁化县石壁乡,如今广东河源,梅州一带都有定之后裔。还有宁化谢氏,这支谢氏开基始祖为谢琚、字超琚,出守福建邵武,定居邵武黄基堡,其后裔迁居于宁化石壁,再移江西石城,后居上杭西门外湖洋乡,据说梅州县平远县差干乐粤公就是谢琚的后裔。

5.入粤中转站(南雄、江西)

    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城北部偏东,珠玑巷这一名称的得来,与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珠玑巷在唐代时还叫“敬宗巷”。因有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堂,唐帝李湛闻听后,赏赐给他们家族珠玑绦环,不久李湛驾崩被赐庙号唐敬宗,“敬宗巷”为避讳改名珠玑巷,沿用至今。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金兵攻占开封后,“百姓军人夺万胜门奔逃者达四万余人”,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次年七月,隆太后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珠玑巷有姓氏159个,成为百家姓祖地。

家谱国际-谢氏迁移的几大中转站

    据传,北宋时期,谢安后裔谢绛调任南雄州官,谢绛后返回浙江,谢绛之侄成禄迁居南雄,南宋时期,至南宋成淳九年,谢氏宗人避乱,从南雄珠玑巷南下分散于广东珠三角、粤西一带,如肇庆,广州,南海,江门,阳春,湛江等地,还有海南都有谢绛公及成禄公后裔。珠玑巷成为了粤西及珠三角谢氏,甚至其他姓氏的中转点。而广东韶关,梅州,河源,惠州等谢氏基本都来自江西,福建等地迁移至此。

6.入川中转站(麻城孝感)

        明代麻城县分四个乡区,孝感乡是明代麻城县四乡区之一,麻城孝感乡都就在今天麻城市鼓楼办沈家庄。不过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区乡调整时,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是众多川渝民众心目中的圣地。明清两朝的移民运动是中国移民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麻城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千百年来,麻城移民后裔已遍及川渝大地,有“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之说,每年前往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人士络绎不绝。作为“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运动的聚散地和中转站,“孝感乡”一直被掩藏在历史迷雾的深处,其真实情况不被社会和学界所知,淹没在历史中达500多年

家谱国际-谢氏迁移的几大中转站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在清朝时期发生了,其中麻城、孝感是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湖北、湖南、广东就又不少谢姓入川,全国部分在谢氏字辈中看到四川谢氏,如入川始祖谢俊升公、谢俊魁、谢延仲、谢登楞、谢敏周、谢子越、谢云阶、谢福晟、谢隆福、谢明儒、谢尔方、谢尔阳、谢贵公、谢自法、谢学信、谢学万等等。。。湖广移民的大量迁入,使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如今四川和重庆人口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个亿。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