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申氏家族的受封——西申国、东申国、南申国与申吕国 四申国在建国地域上的比较

申氏,家史

 

申氏家族的受封——西申国、东申国、南申国与申吕国 四申国在建国地域上的比较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从而出现了许多的诸侯国,申国就是其中的一个诸侯国。然而由于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申国,先后有西申国、南申国、东申国、申吕国等诸侯国都被称为申国,即所谓的“四申国”,这样在无形中对申国的认识就增添了许多的困惑和麻烦。再加上古代文献中关于申国的记载有限,传世和历代出土的申国的文物也不多。因此,学术界对申国的历史状况有许多不同见解。

四申国在建国地域上的比较

申原为西戎的一支,最初住甘、陕之间。申国起源于申族,它是羌族的一支,为姜姓,古今学者都一致认定姜源于羌,姜即是羌。申国和吕国、许国、齐国俱为姜姓,这一点也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史记·齐太公世家》记云:“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四岳”是姜姓,炎帝之后,所以申、吕、许、齐等国姜姓的“姜”,是由炎帝的姜姓一脉相承下来的。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姜姓起源于陕西西部黄土原上的意见.自从我于1934年到宝鸡斗鸡台作田野发掘的时候就已经深切的感觉到。由于前面所说的姜城堡、清姜河、神农庙、潘溪水、姜氏城诸遗迹的指引,就觉得姬、姜两姓的关系由来已久,绝不能分属两族。”这说明了炎帝姜姓氏族的早期活动应认定是在今陕西西部一带,所以申国的原封地也应该在此地域。

陕西西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一带的“西申”古为申戎之地,所以“西申”也被称为“申戎”,亦称“姜戎”,应是“四申国”中地域最广的。它本是古老的姜姓氏族的早期活动地带,也可说是申人的早期活动地带,是一个实力较为强大的封国。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的申侯曾对周孝王说:“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申戎之女同秦的祖先大骆婚配之后,申戎的势力在西方是很强大的,为西方诸戎之首,即殷商之末的西戎“申侯”之国。周灭商后,势力日盛,大约在王季时代申人投奔了周人。在周初大分封时,申人被封于陕西西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一带,建立起申国。

《逸周书·王会解》记周初成周之会,按方位叙述了四方来贡者,其中有一段说:“楼烦以星施,星施者洱施;卜卢以执牛,纵牛者牛之小者也;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规规以麟,麟者仁兽也多;西申以凤鸟,凤鸟者戴仁抱义执信;氏羌以鸾鸟……”此中的“西申”与其他西北部族并列,可证周人西北之申戎确实称为“西申”。蒙文通先生曾经指出:“《西山经》有申山,有上申之山,有申首之山,申水出焉。《地理今释》云:‘申首之山,今甘肃中卫县南雪山山脉,东趋直至陕西蔑州河岸为申山上申山之首干,故日申首也。’……则安塞米脂以北,西连中卫,为申戎之国,所谓西申。”参照当时政治形势,我们可以得出西申国居于周都丰、镐以西,并与秦国相邻,活动区域大致在今甘、陕交界的小陇山南麓地区。

到了周宣王时期,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在原谢国的土地上建邑立国。相对于西土之申,此申国遂称“南申国”。《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一邓州南阳县条下记:“本周之申伯国也,平王母申后之家。汉置宛县,属南阳郡。”《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谓宣王改封之后也,以前则不知其地。”这些史料都比较明确地肯定宣王时所封的申国就在今南阳市附近。南阳之申,除了文献记载外,1981年在南阳市北郊出土的西周晚期“南申伯太宰”铜器也是古申国南封于此的有力证据。再者,对于其具体位置,《汉书·地理志》中也有提到:“申之疆域,在冥呃之北,淮水之南。”冥厄关,今湖北广水市和河南信阳县交界处,淮水即淮河。古南申国东接息(今河南息县)、弦(今光山县西北)、黄(今潢川县西),西连吕(今南阳市西)、邓(襄阳至邓州市一带)、飂(在今唐河县西南80里湖阳镇),北邻缯(今南阳东北方城)、道(在今确山县北)、蔡(在今上蔡、汝南),南近郧(在今湖北安陆)、随(今随州市)、唐(今随国西北)。1981年在南阳砖瓦场出土的铜簋两件,其铭文有“中宰父大宰南申”、“南申伯大宰”字样,可见,“南申”一说确实存在。

而东申国的具体地理位置,笔者认为信阳之申是东申。《左传·昭公十三年》:“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山)焉。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礼也。”

杜预注:“道、房、申皆故诸侯,楚灭以为邑。荆,荆山也。都说信阳为春秋时申国地,有的还说谢城在信阳“县西北六十里”。其位置正当淮河上游北岸。楚宣王封其王舅与谢属一迁,楚灵王迁其于荆,是属再迁,楚平王时“复之”,申人则又回到其淮域故地,当是三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称信阳之申为东申,是今人顾铁符为了区别南阳之申即南申而创立的名词,并非当时已有东申之名。信阳南有平靖关、武胜关和九里关所谓“信阳三关”,北有淮河天险,扼南北交通要道,控淮河流域咽喉,是春秋时期的战略要地。清代江永《春秋地理考实》日:“申伯虽封于谢,而其后乃国于申。”江氏已注意到了南申疆域不断扩大的史实:其都邑初陟封时在今河南省唐河县之谢城,后又迁至今河南省南阳市之申城。

申江平原的“申吕”为吕人在申江下游平原建立的申吕国。吕为古代四岳部落之后,是古老的姜姓部族的一支,在夏代以前便活跃在中国大地上,历经夏、商至两周时期,一直作为重要的方国而存在。《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大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国,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通志·氏族略》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可见,吕国的远祖为炎帝,其近祖为上古神话传说时代的神话英雄共工,其始封之君为尧、舜时期助禹治水有功的伯夷。吕国是姜姓部族在虞、夏时首封的第一个方国,吕族亦有多支被封于各地。在夏王朝时期,吕族的一支曾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一带),至周宣王改封其元舅申伯于南阳建立申国时,该吕族被迫放弃南阳的吕地,改迁于长江下游进海口一带的申地,即申江平原。该吕族在申江平原发展,史称“申吕族”,其后该族在申江平原即扬子江(黄浦江)两岸地区建立申吕国。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