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花费十五年 编著开平楼冈《桂芳里吴氏族谱》

两位老

(家谱国际讯)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从古老的口传家谱到绳结家谱,在到今天的纸质家谱,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在漫长的岁月里,家谱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新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历久而弥新的。

两位老人花费十五年 编著开平楼冈《桂芳里吴氏族谱》

手抄版《族谱》

2015年10月,开平有两位老人,他们执着地探究家族过往,年近古稀的他们,相继接力,前后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在海内外族人的协助之下,终于编写完成楼冈《桂芳里吴氏族谱》。

《族谱》共有248页,采用古书的竖版右开格式。当中不但梳理了桂芳里建村144年来以岳英公为始祖的家族脉络,也涵盖了吴氏远祖世系族谱和楼冈吴氏世系。吴氏远祖世系族谱是从吴氏三始祖泰伯、仲雍与季历(周文王的两位伯父与父亲)开始,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经多次迁徙,吴氏一脉从福建莆田至南雄珠玑巷;紧接着的楼冈吴氏世系是从泰伯、仲雍的第七十八世孙孟魁开始,他的五个儿子(取名礼、乐、射、御、书)从珠玑巷纷纷迁到五邑各县,其中第五子书公就在开平楼冈落地生根,成为开平楼冈吴氏的始祖。

《族谱》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桂芳里建村后的家族发展状况。据介绍,1871年,书公的十九世孙岳英公从木棉里迁出,创建桂芳里,成为桂芳里吴氏的始祖。建村144年来,桂芳里人丁兴旺,人口总数近千,族中辈分最小的已经是楼冈吴氏的第二十七世(即岳英公的第八代孙),如今不少村中族人都是五代同堂。族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博士和硕士,既有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有著名的教授、医生、工程师……这些都在《族谱》中一一呈现。

两位老人花费十五年 编著开平楼冈《桂芳里吴氏族谱》

《族谱》主编吴茂松与执行主编吴毓全在祠堂前拍照留念

古稀之年走上修纂族谱艰辛路

从公元前500多年至2015年,时间跨度长达2500多年,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历史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呢?

在楼冈一处宽敞的居民楼中,记者见到了编纂《族谱》的发起人兼主编吴茂松老先生。虽然已经八十多岁,吴茂松还是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他退休前原经营一家绣花厂,无论是工笔画还是书法,在当地都是颇有名气的,退休在家后,他每天写写画画,日子很是规律而自在。年近古稀,为什么他会突然想起编纂族谱呢?故事回到上世纪末的某一天,一位来自楼冈东升五社村的朋友拜访吴茂松,请求他帮忙抄写一份史料。

吴茂松轻轻打开朋友带来的油纸包,油纸尘封多年,已经发黄发黑的,让他惊讶的是,里面竟然是两份吴氏族谱——《吴氏远祖世系族谱》和《楼冈吴氏族谱》。面对这两份千金难买的吴氏族谱古本,吴茂松激动不已。“当时拿来的两份吴氏族谱很残旧,族谱的四周已被蛀坏,只有中间有文字的地方还能看清。”纸张发黄发黑、脆弱易碎,吴茂松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破坏。

吴茂松回忆,在抄写《楼冈吴氏族谱》时,他发现两本族谱中的最后一世,正是楼冈吴氏十九世祖岳英公,也就是桂芳里的始祖。“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既为看到我们桂芳里始祖岳英祖的谱名而兴奋和激动,又为族谱的残旧破败而心疼,而且一想到自始祖后的族谱一片空白又感到失落。”

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使这位闲赋在家的老人萌发了续写吴氏族谱的念头,“如果我不做,这些事情很有可能会被埋没,我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做出我们桂芳里的家谱。”抱着昂扬斗志,吴茂松走上了修纂族谱的艰辛长路。

两位老人花费十五年 编著开平楼冈《桂芳里吴氏族谱》

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工程师吴文陵先生特意从乌鲁木齐回来,参加《族谱》编著完成庆典

为搜集信息爬上各家神楼查看

万事开头难,吴茂松独力修纂,且手上没有任何资料,在修纂《族谱》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为了搜集资料,吴茂松出入开平各图书馆、资料室搜集有关史料;走访民政部门,抄录各家的人口资料;然后逐家逐户走访查证、收集详细资料。由于年月久远,很多先辈的生卒年月日都难以考究。

为了收集最确切的信息,吴茂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只好爬上各家的神楼查看神祗牌,抄下祖先们的生卒年月日,很多资料是这样收集回来的。”吴茂松说,幸而乡亲们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对他“爬上神楼”这一举动也大开方便之门。此外,村中的老人们也将记忆中尚存的一些村史和故事告诉吴茂松,为他修纂《族谱》提供不少有用素材。

年过七旬,精力大不如前,为了《族谱》,老人只好停下一切爱好和活动。连续几年不分昼夜地调查和将收集到的海量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当时写的时候没有分日夜,反正累了就休息,休息够了就继续写,就连画画写字也搁置了,就想一心一意把这件事做好。”吴茂松笑着道。

2004年,吴茂松终于编成了《开平楼冈吴氏族谱》和《桂芳里八代图》。内容包括楼冈吴氏十九世至楼冈桂芳里吴氏二十四世,共五代人,六十五页手抄资料,虽然内容还不够完善,但为纂修《族谱》定下框架。

两位老人花费十五年 编著开平楼冈《桂芳里吴氏族谱》

曾为空军歼击机飞行员的吴文尧先生领取《族谱》

互联网搭桥海内外乡亲联手修族谱

“并不是每一位桂芳里吴氏族人都知道茂松先生修纂《族谱》。我第一次听说时是2011年。”吴毓全说,当时他已从省教育厅退休,正在加拿大拜访桂芳里的父老乡亲,族人见面乡情浓。在谈话中有人指出《族谱》还不够完善,建议将《族谱》挂到网上,各家各户可以在网上修改、补充自己的内容。吴毓全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在2013年回乡饮宴时向吴茂松转达了加拿大乡亲们的意见。“茂松先生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个好主意。”吴毓全笑道,“但他同时表示,自己已是一位耄耋老人,精力有限,希望我接手《族谱》工作。当时真的感到压力和责任都非常重大。”

接手《族谱》的修纂工作以后,吴毓全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国内外桂芳里的族人,争取他们支持、参与并提供电子邮箱地址,建立起网络联系系统。

在广州,吴毓全和吴文尧、吴懋丝、朱广及吴广勇几位族人建立了一个讨论组,不定期聚会商讨《族谱》修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人分工明确,朱广负责将《族谱》的资料输入电脑,吴毓全用电子邮件发给国内外的族人。“《族谱》上网以后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各家都在网上修改、补充自家的信息,发回给我;然后我再进行修改,推出新版《族谱》,再发给他们征求意见……”为了尽可能完善《族谱》,一共推出了二十多个版本。过程虽然繁琐,但效果却是显著的。“每推出一个新版本,《族谱》的内容就更加充实、更加完美。最终原本只有六十五页的手抄版《族谱》变成现在二百多页的电子版《族谱》。”

“《族谱》能够修纂成功,离不开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吴毓全介绍道,虽然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最便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使用,所以走访、电话、书信这些方式也会用上,而身在广州的他,虽然体力尚好,但要经常奔波各国也是不现实。“这要非常感谢族中前辈吴克勤先生,他把北美地区的乡亲资料收集好,再整理成电子文件发给我。”此外,吴毓全说,“还有很多乡亲参与了资料收集、捐款、拍照、印刷等工作,这才有了今天的《族谱》。”

修纂族谱意义重大,既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也是承前启后。“对于先人来说,他们艰苦创业,为本族、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修谱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代传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吴毓全说,“对于后人来说,我们也应该为他们留下点什么?而最好的就是知识、思想财富和祖宗的美德。将这些融汇于族谱中,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中国江门网/文 家谱国际整理)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w52020218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