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古匾吴氏家族不为人知的故事

清朝古

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就是单门独院,有院就有门,门上就有匾,匾额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门脸,一进门就能看出这个家庭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思想情感、处世哲学、精神寄托以及对未来的追求……

再翻看先祖的读书笔记,吴大庆老人

匾额文化源远流长,始于秦汉,盛于明清。匾额是一个家族的荣耀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产物。然而,战乱、“文革”、大拆大建……匾额的存世量大幅减少。 

兴宾区正龙乡甘村发现有两块古匾,由甘村吴氏收藏保存,其中一块是贡生匾,一块是进士匾。古匾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进士匾透着古朴庄重的气息

 

吴家有古匾
站在高处观望,甘村背靠着山,村东侧一公里处就是红水河,隔岸即是兴宾区高安乡。除进出的一条道路外,老村四周都是草木,葱葱郁郁。这里曾是吴氏一族旺居之处,如今只剩下寥寥数家。 

一方墨砚

“以前老村里有几条巷子,进士匾和贡生匾都是挂在巷子口,吴氏家族很受人尊敬。”吴大庆老人说。 老版《来宾县志》的附记之三记载着历代科举表,其中写道:“进士,吴廷球,字宝臣书,南五里甘村人,同治四年岁同治十二年应。”另外,该县志里还记载:“县学,吴德超,字膺奇,南五里甘村人,光绪二十三年补禀贡生,廷球兄子。” 这正印证了两块木匾的历史及收藏价值。

先人留匾激励后代 
当天,吴大庆老人拿出一块巴掌大的墨砚,小小的墨砚如扇形,旁边雕刻有云纹,中间部分明显凹很多。翻起墨砚,底部刻有一个“钦”字。 “这是我爷爷吴廷球公用的,以前他读书写字都是用这块墨砚。”吴大庆老人小心翼翼捧着墨砚,如珍宝一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追求,很多吴氏子孙都搬离了村子。今年,他们有个新计划,要回村重建房子,回归乡里,守护本源。 

抚摸着牌匾上的字,吴大庆老人感慨万千

家谱国际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