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李氏家族百年繁华录之李也亭

小港李

(家谱国际讯)镇海小港(现为北仑区)李氏家族是宁波商帮中继骆驼方氏家族之后的又一个有代表性的百年家族集团。至今仍俊才辈出,百年不衰。

李家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李也亭。

李也亭(1807—1868)。早在上海开埠之前的1821年前后,15岁的李也亭就从镇海小港来到上海淘金。他先在南市曹德大糟坊做学徒,后到沙船上打工。凭着宁波人的精明与勤奋。从小学徒起步的李也亭,抓住近代上海发展的历史机遇,经过20余年的拼博与苦心经营,就建立起包括航运(沙船业、码头)、钱庄业、贸易等在内的庞大家业。成为当时上海滩沙船最多的拥有者,“声势独盛”。并被公认为上海钱业巨擘之一。李也亭的成功奠定了小港李家在上海的基础。

小港李氏家族百年繁华录之李也亭

小港李家故地现为蛟山公园

宁波镇海小港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小镇面对烟波浩森的杭州湾,背靠四季如茵的宁绍平原。入镇口,一座挺拔青翠的小山——江家山耸立在路旁。转身远眺,地平线上的四明山影仍隐约可见,甬江静静地环流而来。这得天独厚的佳境,在风水先生眼里可是块宝地。

据老辈人说,尚在秦始皇年代,这里就有渔贩盐贾的贸易。唐明皇时,当地的张、崔、李几大姓就东渡日本去做生意。其后宋、元、明、清几朝,这里的下海人或藐视禁令,或劈波斩浪,负起了敢为天下先的使命。被称之为“近代中国实业缩影”的小港李氏家族,正是从这海隅小镇闯进大上海的……

李家在小港本非大户。李也亭9岁丧父。1822年(清道光二年),他15岁只身到上海南码头曹德大糟坊当学徒。家中寡母叶氏和长兄弼安靠几亩薄田度日。弟兄俩以承字排,他名承久,兄名承辅。按糟坊规矩,学徒任务之一是给客户送货。那时糟坊门前江滩上停着一排排大沙船,船工们个个都是好酒量,自然那是李也亭每天挑酒必去的地方。所谓沙船,长十丈余,宽二丈,深一丈五六,平底高桅,巨橹广舱,一船可载货百余吨。在洋轮未来之前,它是中国海运的主力。当时上海已是沿海贸易的中转港,“帆墙林立,舶舶蔽江”,新来乍到的李也亭不禁目瞪口呆。

小港李氏家族百年繁华录之李也亭

乾坤亭

春来秋去,他很快和船工们混熟了。船上老大见他人小机敏,便怂恿他:“小阿弟,可敢和我们去下海?”李也亭挠挠头,烧酒营生固然奔头不大,可一纸学徒契约却不是说废就废的。船上管上货的耆民(经理)过来搭讪了:“你若肯来,我去讨个情。”果然,凭这一句话,糟坊老板碍着老客户的面子,竟放了人。李也亭便到郁森盛船号当了船工。这年,他19岁。

当时,船行规矩允许,每船上货,伙友可捎一些私货以补薪资过低。虽说进货好孬及销路畅堵全凭个人眼光,不过,每趟下来多少总能赚些钱。自然,船东肯让出这份利,为的是海上若遇风险大伙能同生共死。李也亭天生是一块经商的料,他货既进的俏,交际也蛮有一套。当年由南运北多是米糖纱布,取货要现银,他哪有这么多钱?幸亏他结识了钱庄跑街、同乡人赵立诚,他唤赵是“大阿哥”,赵喊他为“小老弟”。李遵母训,为人信义第一。一笔帐讲好啥个日脚清,必提前一日送到。赵很乐意为他筹款。这样几年下来,他竟攒了一笔钱。一天,他乐呵呵地去找赵立诚:“大阿哥,我想自己弄条船。”赵吓了一跳,问:“你可晓得置条船要上万两银子?”可听了李也亭九九归一的一本细帐,赵不禁手拍大腿说:“好!我帮你一把,就看你命中有无财运了。”那时沿江造船商很多,只要付一半定银,保你三个月船就下水。沙船出海向来结队而行,主要是防海盗袭扰。于是,他就加入了老城厢郁家、慈溪董家的北号船队。当然谁也不曾料到,就靠这条船,李家竟后来居上,成了上海滩风流百余载的工商巨子。

小港李氏家族百年繁华录之李也亭

养正亭

说到创业,李也亭确是费了不少心血。一般船东都把船交给老大和耆民去管,他却趟趟随行,甚至年近半百时还是如此。大约是老沙船正值目光返照,朝廷也新将潜运由河运改为海运,继而中英鸦片媾兵、太平天国起事,兵连祸接,沙船承运的南北漕粮有如水火之急。时任天津漕运局总办的张友堂也是宁波人,李也亭持乡晚辈名帖求见,自然受到不少照应。因而仅仅几年功夫,他不仅开办了久大沙船号,从一只船发展到了10余艘船,还在十六铺上游处买下一块滩地辟为久大码头。

久大沙船号筹办甫定,李也亭马上又盘算起新的生意来。和赵立诚的交往,使他深知钱庄也是一个很有讲究的行当。它开设资本虽不大,那时老城厢最叫得响的钱庄也只不过万把两银子,但关键是股东必须富有资产,能偿付得起。放贷只要对象牢靠,吸进存款运用得当,赚钱是自然的。何况,“久大”每年两季航运进贷,都是向别家钱庄贷银两,如果日后改向自家钱庄贷,岂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吗?加上“久大”沙船已独立成队,还有一些散户船跟着走,拉它们向李家钱庄贷款,更是顺理成章之事。于是,他和赵立诚商定,用经营沙船的利润合开了“慎余”、“崇余”、“立余”三家钱庄。不过,钱庄一切营业仍由赵主持,对外不声张李家也投人巨资。因为,当时储户最忌讳钱庄放款给沙船,因航运毕竟风险太大,一只有闪失,储户自然是本利全蚀。赵立诚是经营钱庄的一把好手,他有多年跑街结下的客户,又熟知老城厢里各种行当的底细,于是,这三家钱庄一开张就红火起来。

小港李氏家族百年繁华录之李也亭

养正亭全景

李也亭在上海发财了,但脑子里还是有老框框。他总认为置房买地是积攒财产的最好方式。于是,他一面将久大码头相邻的油车、竹巷两码头及周围地皮买下,一面又往乡下捎了几万两银子,让长兄弼安买了2000余亩田租人耕种。同时,在镇上盖了一处气派颇大的宅院。宅第分东西两院。东院由弼安居住,称为乾房;西院称坤房,由他和妻儿居住。自此,宁波小港李氏家族便分为乾、坤两房。家中一切均由弼安执掌,听命于老太太叶太夫人。无庸讳言,老兄弟俩当年对跻身官宦门第的欲望都很强。李也亭同许多红顶商人一样,在同治初年花了5000两银子捐了个国学生花翎盐运使、同江苏候补知府的头衔。

李也亭60岁那年,正在寿庆日子,他的沙船队却在海上遭遇数十年未遇的飓风.大半沙船倾覆了。这对他恰如晴天霹雳。一并罹难的郁森盛号沙船队则更惨,据说共有数十条船被大海吞没。当年还没有电报,消息是在风暴中死里逃生的余船到港后再用快马传回来的。李也亭闻讯眼前一黑,顿时瘫倒,从此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家人和管事齐集榻前,他关照将所遗产业一分为二,钱庄中“崇余”归乾房,“慎余”归坤房,“立余”为两房共有。当弼安问及沙船号事,他手指大侄儿听涛,吩咐众人:“日后凡属行中事,全归听涛调度。”众人愕然。因久大沙船号是李氏产业总管理机构,三家钱庄都听命于它,这等于是把全部家业都交给听涛管理。李也亭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断断续续地说:“不论子侄,只以能者为劳……”听涛闻言,上不住泪如雨下。 1868年,辛劳了一生的李也亭去世了。他的灵柩还未发回故土,久大船队的余船却奇迹般地回来了。因那年到达北口的船很少,所载去的货销得极畅,价亦卖得俏。同样,北口码头因船来的少,货亦积得多,进价自然廉。返回上海又是货稀价高,这一来二去,损失倒也没有预计的那么惨重。可惜李也亭什么都不晓得了。

小港李氏家族百年繁华录之李也亭

小港李家支谱

至于他的传奇般的发迹史,上海的李氏后人所知也模模糊糊了。闲聊起来,还掺杂着沪上宁波巨商叶家(澄衷)、张家(梓林)几乎雷同的传说,都是巧遇贵人、拾到重金、如数璧还、后被提携等等。当笔者告知以上历史梗概,他们似乎还有几分疑惑。及至说明40年前李也亭曾孙祖韩曾给有关部门留下一份访问笔录可以为证,他们才“喔”了一声。不过,笔者所交谈过的李氏后人都尊称也亭为“发财太公”,这倒是众口一词的。

(摘自新华网浙江频道-原文连载于《上海滩》1999年第7、8、9期)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w52020218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