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民族影像抢救家族历史照片,一张图片一个故事

搜集民

  昨日下午,在大连艺术品中心五楼多功能厅,新商报周刊中心主任、资深媒体人王百会,为家史编辑班同学们带来一堂生动的分享,这堂课随后被同学们奉为“有骨有肉的视听盛宴”。

1、照片的力量是非常直观的

  “家史可以以文字为主,但是,缺少了精彩图片的家史,是沉闷的、单调的、枯燥的、不够鲜活的读本。”王百会开场抛出的观点就让同学们眼前一亮。照片家家都有,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拍照变得更加便捷,随时随地就可以按下快门。也许在同学们的潜意识里,也知道老照片是个人、家庭的记忆。但在记者接触写家史的人中,大家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文字组织和推敲上,照片使用不多,即使有也只是作为配图,与文字独立存在,并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而在这堂有关照片主题的家史课堂,王百会用一张张背后隐藏生动故事的照片让同学们感受到照片的力量是非常直观的,很多时候文字说不清楚,一张照片就能够表达明白。

  2、家史需要什么样的照片

  提到家史,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围绕人的故事,所用照片自然离不开人,但PPT上的这张照片虽然没有人物但也在述说家人的故事。照片里斑驳的陈旧墙壁前只有一双破旧的老棉鞋。通过图片上拍摄者魏壁标注的文字,我们知道,这是母亲二十年前为他做的一双棉鞋保留至今,魏壁一直珍藏着,一年也不舍得穿一次。一双棉鞋背后,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在昏暗灯光下穿针引线的佝偻身影,看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挂念……王百会用一张张照片告诉大家,除了全家福,个人成长记录,为家史所用的照片选材其实非常丰富。他还用三张《闯关东》全家福剧照说明,即使是大家最容易想到和用到的正襟危坐的全家福,也可以通过场景、人员变化让照片有更生动的表达。

  3、老照片的抢救式整理

  课间休息,也许是受到老师的启发,有同学跟王百会探讨,父母亲一辈子都没有一张合影,可不可以分别找到单人照利用现代技术合成。王百会给出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他更提倡在一切都来得及的时候做抢救式整理:搜集老照片、保存老照片、数字化管理、为照片写好说明。人们对照片的整理习惯上总是愿意按照拍照年份、地点而进行分类管理。摄影师焦波30年坚持为父母拍照,和父女俩三十年同一地点合影的案例,给同学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以人物为主线管理,更能阐述时光流逝,更具创意,有动情点,为家史增加亮点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