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江铜山林氏始祖林成峰传下的一根扁担,虽经历了240多年的历史,却仍在他的后代中相传,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一、康熙年间,林成峰遵母命入川
中国的历史穿越到了清代。天府之国的四川由于战乱、灾害、瘟疫等原因,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田地杂草横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康熙皇帝为此寢食难安,经过再三思考后,决定派自己文武双全的侍卫官林豪去四川勘察实情。林豪带一随员,快马加鞭,星夜兼程,到达四川后,天府之国果然是破败荒凉、田地荒芜、一派凋零、尸骨遍野、惨不忍睹。林豪马不停蹄到达某县时,不知县令在何处?原来是该县令因上述原因,百姓死亡甚多,加之土匪威胁,被迫私逃,不知去向。于是他亲自深入各地农村,体察民情,对人口、粮食、房屋、牲畜、逃荒人数、死亡人数,用较长时间作了系统调查,写成奏章回京禀报。康熙皇帝立刻召见,听了禀报,又看奏章,字字震憾,心情沉重。马上颁旨:令两湖、两广等省各级官员,动员移民填川,实行免征粮税、占地登记为永业、垫支粮食、借贷官银等优惠政策。对移民有功官员给予升迁奖励。于是,一个大规模的较长时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开始了。四川中江铜山林氏始祖林成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遵循母命,拿着母亲赐的一根优质竹质扁担,挑着行李,随着人群入川了。
安徽卫视《百家姓》栏目组到铜山录制节目
二、肩负母亲嘱托,一根扁担艰苦创业
当时只有19岁的成峰公,跪拜老母,强忍离别之痛,从广东平远县东石乡老家出发,用这根扁担,担着沉重的生活必须品,担着母亲的嘱托和希望,担着入川创业的梦想,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日晒雨林,伤病的折磨。还用这根扁担抵御了野兽的袭击,土匪的抢劫。经过几个月的跋涉到达了四川中江县,在距县城120里的丘林地带、卜居铜山。用这根扁担开荒造地,种粮种菜,挑水担柴。农闲时,用这根扁担挑上自己釀造的白酒,走村串户地叫卖,惨淡经营。艰苦创业十余年,生活稍好后,已经三十多岁的峰公才与比他小九岁的龚婆太结婚。生有二子,次子早逝,长子开璜公十岁即助父创业,传承勤劳的优良家风,父子前后用这根扁担艰苦创业60年,于1831年建起了林氏宗祠和稍好一点的住宅。
安徽卫视《百家姓》栏目林姓特辑录制当天,部分应邀前往参加节目录制的宗亲在舞台后台合影留念
三、弘扬祖德,林家祠堂供奉扁担
因为宗祠建在古铜山县县衙遗址上,所以当地俗称林氏祠堂为“林家衙院”。后人为不忘祖恩、弘扬祖德,扁担一直供奉在祠堂的神龛上,全族林氏后裔见到扁担犹如见到祖先,对这根扁担十分敬仰,受到激励。
林敦基宗长在安徽卫视《百家姓》栏目林姓特辑录制现场向主持人讲述这根扁担背后的故事
为继承弘扬峰公从广东带到四川的优良家风美德,1949年前的半个多世纪里,铜山林氏每月都要在祠堂召开族人大会,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拿扁担,宣讲先祖是如何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四川,又是如何艰苦创业,讲先辈是何等孝敬父母、诚实劳动、互敬互爱、睦亲和邻、勤俭持家、遵纪守法,讲者言语切切,听者内心戚戚,讲到大家的心情既沉重,又敬佩,并要努力效法。长者还慎重宣布,全族人中有不效法先祖、违反家规者,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用此扁担打屁股,再重者即送官府法办。每次大会,长者都要以此警醒大家。传说林家有一个人违背家规,做了不道德的事,在大会上批评教育后,用这根扁担打了三十大棒,使他身心受到极大教育,终于改过自新成了林氏的好裔孙。祠堂不但是林氏祭祖、开会、议事地方,也是集体育人的场所。致使林氏爱国、重德、重教优良家风逐渐形成,代代传承。
部分林氏宗亲
后来,林氏以祠堂为校舍办起了初级小学,供林氏子女和本村外姓子女读书,聘请林氏德才兼备的长辈任教,其薪水、教具、设施、经费全由林氏长辈共同承担,入学所有学生不收取任何费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前后共三十年多未间断,学生接受文化教育同时,也受到扁担精神的感动和激励。
林氏宗亲后台留影
展示铜山林氏的传家宝——成峰公的扁担
到铜山林氏第六代,1949年前,先后出了两位县长、两位将军、三位抗日战士、三位名老中医、四位教育家、一位中学校长、七位高等小学校长。有三人载入1994年版《中江县志》。湖北《今古传奇》杂志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向全国征文,在上万篇文章中,筛选出88篇成优秀文集,《爱国将领林梅坡》一文入选。追随孙中山反清讨袁,黄兴的得力干将,林光斗少将旅长的光辉事迹,——《为中华复兴而献身的林光斗将军》一文载入2015年《中江历史文化研究文集》。先祖的扁担及先贤的事迹承载着铜山林氏的历史,为铜山林氏和社会传播正能量。习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四、时代在变,铜山林氏扁担精神永流传
1994年慧基公、昌华公顺从人意,主动承担、克服年老体弱和收集资料等困难,历时三年,撰写出铜山林氏入川首部族谱,使宗族历史文化得到传承,人伦脉系清晰记载。同时历尽千辛万苦,在原林氏宗祠旁的山坡上竖起了《历代祖先纪念碑》,使林氏族人清明祭祖,凝聚亲情,继承祖德,教育后生继承家风,有了标志性的象征,为弘扬中华家族传统文化创造了基础条件。
为继承、弘扬重德、重教家风,2000年,正基公、敦基带动众族人慷慨解囊献爱心,成立铜山林氏教育基金,截止2016年召开了十七次教育奖励大会,共奖励林氏考上大学的后生48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农村高中生48人。
这就是铜山林氏艰苦创业的扁担精神,勇于担当的扁担精神,乐意奉献的扁担精神的延续和弘扬的结果。
以成峰公为首的历代先祖的践行,忠实地传承、弘扬了林氏的优良家风,真可谓:高瞻远瞩启林氏,功垂青史耀千秋。他们无愧为林氏的楷模,裔孙的榜样。从1771年这根扁担伴随先祖入川,到现在已经是245年,林氏祠堂虽然不存在了,但扁担仍保存完好。因为这是我们优良家风的象征,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教育奖励大会上,主持人常将象征林氏优良家风的扁担向大家展示,要求大家弘扬扁担精神。铜山林氏第八代孙林光夏(8岁),将自己的红领巾系在扁担上,以示要继承先祖的扁担精神,并在大会上讲:“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考上博士,做祖国有用的人”。
让铜山林氏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扁担精神代代传承,永放光芒。
(文章来源临时宗亲微信公众号:Familyof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