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征文选登之二】王忠田丨我的家谱情结

王忠田 家谱

我的家谱情结

文/王忠田

家谱国际

北方村落

    我的童年,在北方的一个村落度过。

    院子宽阔,房屋简陋,父辈们曾告诫我,正屋东侧的偏房是不允许随便进入的。

    每逢过年前夕,这间房屋才会被打开。大伯用清水洗过手,不敢用毛巾擦,晾干后,恭恭敬敬地从里面拿出一块陈旧的红布,打开后,里面是一个纸质卷轴,纸张已经泛黄,看上去感觉一碰就会碎。大伯打开以前,总要先下跪,叩首,念念有词,再打开卷轴,上面是金字塔形状密密麻麻的宋体字,这些都给我的童年蒙上了一层神秘感。懂事之后,才知道这是我们宗族的家谱。

    大学毕业后,在洛阳理工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书库工作,里面主要是河南省各个地方的县志、河南籍作家著作、河南省历史和河洛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此外,最为重要的是还有一套民国影印版四书五经,这也是镇馆之宝。当时,这个书库关于家谱方面的文献仅馆藏有洛阳市区内的为数不多的姓氏家谱。

    2006年6月,我们根据学校要求,加强地方文献建设,深入基层。其中家谱或与此有关的谱牒文化是我们搜寻的主要对象。先后到过孟津县、洛宁县、伊川县、宜阳县、嵩县等地方。

    家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世系谱书。中华民族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宗族认同感,同时具有一种对祖先的崇拜感。这种崇拜感在中原地区显得尤为突出,致使宗族成员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物品都会小心翼翼的收藏着,供奉着。家谱对于每个家族而言,意义非凡,基本都会用心保留着,不轻易也不情愿给外人看,这就为我们搜寻家谱增添了困难。当时我们就带着复印机去,采取两种方式寻找家谱,一种方式是购买,通过和乡民说明购买后的家谱会收藏于图书馆,有些乡民也就愿意贡献出来;另一种方式就是复印,在和乡民说明收藏意图后,对方还是无意与此的情况下,就采取有偿复印的形式。

家谱国际

范仲淹像

    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是在伊川县城搜寻家谱的时候,有朋友说可以帮忙找到《范式家谱》,也就是范仲淹后人的家谱,这激起了我们极大兴趣,但是天气阴沉,据说有雨,那也没有阻挡住我们的热情。在路上,果真下起了大雨,我们的车行驶的非常缓慢,我从车窗望去,雨肆虐的下着,眼前雨蒙蒙的一片,由于农村的小麦刚收割完,整个天地都笼罩在雨中,雨水顺着车往下淌,雨落在地上溅起一个个水泡,泛起层层涟漪,涤荡开去。村子比较偏远,路径比较曲折,到了村头,上坡时,车碾在带钢筋的混凝土上,车胎扎破了。不得已,下车换轮胎,雨水顺着脸往下淌,用千斤顶把破胎的轴承顶起来,快速旋转螺丝,等我们把轮胎换好,雨也渐渐停了,这次寻谱是我近十几年挥之不去,却意义非凡的一次经历。

    那段时间我们搜集到的家谱近200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载有宋代程颐、程颢世系序列的《河南正宗程氏宗谱》;载有宋代邵雍世系序列的《邵氏族谱》;载有清代兵部侍郎张鼎延世系序列的《张氏家谱》;载有清代礼部尚书王铎世系序列的《王氏家谱》等。有些大姓,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无论在哪里相逢,报出辈分,便能分辨出在宗族的序列的位置。可能也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相逢,铸就了家族的归属或续祖。

家谱国际

家谱图系

    家谱、方志和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家谱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叙事在国外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内研究也趋于成熟,可能由于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家谱先对简单的原因,从叙事角度探寻家谱方面的文章较少,我曾尝试着从这一角度对家谱进行分析。

    后来,在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工作期间,无论做课题还是写文章,多多少少都会偏爱家谱方面的内容,谈不上研究,但是比较关注。就像是自己喜欢一道菜,无论你走到哪里,看见了,总会无意识的选择这道菜一样。

    近年,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家谱方面的国家社科课题,由于中国的家谱众多,与中原地区家谱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域当属山西洪洞县和南方有客家人的地方,翻阅中原地区家谱,在谱序中有相当一部分载有始祖源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而南方的客家家谱又是中原地区家谱向外发展的延续。2014年7月,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去南方客家聚集带考察,主要考察了广州省的梅州市客家博物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客家家谱概况、河源市的河源职业学院客家文化学院客家家谱概况。通过考察和相关家谱统计,自东晋五胡之乱始,大批中原人率族南迁至长江流域;后来由于黄巢之乱,这批中原人继续南迁至闽、粤、赣等地;之后由于金人入住中原且南下,宋高宗率众被迫南渡,也到达闽、粤、赣等地,和上次播迁至此的中原众人汇合,融入到当地的畲族和土著族等大家庭中,这便是客家人的先民;明末清初,由于客家人口激增,物质资源有限,不得不再度南迁,至川桂等地;最后一次由于广东西路械斗和太平天国的影响,少数客家人不得不南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客家人从中原而来,经历了这五次大的迁徙,翻阅客家人家谱,始祖多数来自中原,主要源自河南的固始、光山、许昌、孟津、商丘等地。

家谱国际

家谱根源

    今年,我从200多套家谱中系统梳理了家谱叙事的基本体例和文化内涵,尤其是潜含的意识形态,在家谱探索方面侥幸获得省部级课题2018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河洛姓氏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立项,此外还获得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私修谱牒的叙事性研究》、2017年度高校重点课题《家谱叙事话语与权力表达研究》等中标,这与此前我的郑州市社科联项目《中原传统家族文化的现代功用》遥相呼应,都可从家谱中管窥一二。

    家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对家谱的情感难于表达,每当收获一个未曾见过的姓氏家谱时,犹如结识了一个新朋友。那一册册泛黄的家谱,恍若隔世后的重逢。

    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诗意栖息地,就是一个家族神圣的记忆。

    在这里,人的死亡没有过多的悲伤,逝去的,存在的,都是家族的延续。

    在这里,人浮一世,无论你的人生璀璨与平凡,富贵与贫贱,权高与位寡,多年后,将以平等的姿态进入谱载。

    在这里,见证了家族春耕秋收,繁衍播迁,流传芳华。

    在这里,见证了一个姓氏的高起低伏,兴衰荣辱,厚积薄发。

    我曾,携着文学的梦想浪迹天涯;也曾,揣着民俗的种子咀嚼泪花。有缘,投注于家谱,我将以柔弱的情怀拥抱家谱版本的千姿百态,以岁月的时光探寻家谱的沉香,以艰辛的思索挖掘家谱的内涵,以积极的精神传播家谱文化。

    浩瀚谱牒,风雨飘摇,光阴千载,基于一册。流传下来的家谱,谱写着一首首家族的赞歌,为家族立心,为族人立福,为历史补实,为后代传情。

    一部家谱,一个姓氏,细细品味,那一抹浓浓族史,走远,又归来。

    从懵懂起,至暮年归,不禁想轻轻的问一句,归属地是否安好。

    家和则族兴,族兴则国昌,时光不老,家谱传承。

 

写于2017年11月11日


作者简介

    王忠田(1983-),祖籍山东聊城,文学硕士,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民俗学研究。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