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张氏百

张姓多以“百忍”为堂号。关于“百忍堂”的来历还有一段史料记载。《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张氏百忍堂

分食十道

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开元年间又增至十五道。泰山封禅的第二年,唐高宗在为张家修建“百忍义门”、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的同时,还有一旨:分食十道。张公艺的父亲张兴生有十男,分别是张温、张良、张惠、张茂、张俭、张艺、张诚、张让、张秀、张严,张公艺行六。《百忍堂张氏行辈名实要略》(以下简称《要略》)记载,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高宗降旨让其兄弟十人分食十道。于是,除张公艺守祖茔(留守桥北张)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时在乾封年间(666-667年)。从此,这个大家族析居全国各地。迁出的人都不肯忘记祖上恩泽以及兄弟张公艺持家七十多年带来的兴盛与荣耀,难舍难分之情无以言表。为日后相聚有凭,张公艺砸一铁锅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其一,盼以后再团聚时拼接。

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张氏百忍堂

故唐时有一个说法:“铁锅张,遍天下”。世事多舛,迁出的九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与故里相聚相识联宗续谱。直到清雍正初年,贵州三会县,江西玉山县、河南固始县以及浙江的“铁锅张”后人,才来桥北张参加过一次宗亲会性质的活动,此后联系渐少。近些年,时有来桥北张凭吊张公艺的,但仅限于凭吊而已,与“金鉴堂”后人同故里的亲近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张氏百忍堂牌匾 

饺子为食

我国北方人都喜欢吃饺子,饺子是用面皮包上馅做成的,除了平时食用外,有人出门远行,离家时这顿饭多是吃饺子,有道是:“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至于每年春节第一顿饭,必然是饺子,旧社会很多穷人,家庭再困难,过春节也要吃顿饺子。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看重饺子呢?据说,在唐代以前并没有这种食品,这还要从张公艺一家分居说起:

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张氏百忍堂牌匾 

张公艺一家九代人在一起生活,和和睦睦的几百年,本来好好的,可是后来唐朝的天下乱了,安禄山从北方范阳带着十五万大军南下反唐,打到了洛阳,又攻下了长安。这时唐朝的皇帝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吓得他逃到四川去了。从此天下大乱,抓兵抢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家大招风,九百多人在一起生活不行了。除这个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张家有个人叫张九龄,在朝廷内当过宰相,他早就看出安禄山久后必得叛乱。当时安禄山是范阳节度使,张九龄向唐玄宗进言,要他削安禄山的兵权,可是唐玄宗正迷着杨贵妃,安禄山又认她做干娘,玄宗对这位宰相的话哪能听得下去呢?现在安禄山真的叛乱了,但不知这位宰相说的话是否传到了安禄山的耳朵里了,如果传到他耳朵里,这还了得,安禄山不杀他全家才怪呢!这该怎么办呢?全家一商量,只有分家,别无良策。分开以后,留下一部分人,目标小了,大部分人逃到外地去了。

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张氏百忍堂牌匾 

一提分家,男女老幼都非常难过,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为了表达在一起生活的意愿,临别吃了一顿饺子,还约定以后每年春节第一顿饭都要吃饺子,是取意念念不忘这个团结的大家庭。另一条,是以包饺子为诫严口舌,外逃后不能说与张九龄是一家。这本是张家分居时的统一部署,后来人效仿,外出时亦包饺子饯行,意予口紧,少说闲话,以免招来麻烦。至今每年春节或家人外出都亦包饺子为食。包饺子必须边缘捏紧,不能露馅,现在人们还常比喻说:“口紧”,作手势捏着,也是这个来历。

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百忍堂族谱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w52020218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