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始祖防风氏

汪姓始

防风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传说中人物或部落名,他是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他是远古防风国(今浙江德清县)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今天汪姓的始祖。

防风氏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当时,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叫做防风族,也叫汪风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点是一片汪洋的沼泽地。 而他们的后代也顺理成章的姓“汪”,换句话说,防风族其实是今天“汪”姓的祖先。

汪姓始祖防风氏

防风氏的故事

人物生平

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广韵·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 古防风国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这是江南最大的湿地,深入其中,犹处汪茫之地。

防风氏是当时的部落领袖,和大禹同时。《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

汪姓始祖防风氏

防风氏的故事

传说故事

《国语·鲁语下》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按《史记》记载盖本于此)。这里的“后”当“不”讲,意思是防风氏不至,抗命,大禹借此把他杀了。其实防风是一位治水的英雄,因威信很高,引起大禹的嫉妒,借此把他杀了。在后世的记载中,德清三合乡一带有祭祖的风俗,并建有防风庙,即农历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共三天举行防风王庙会。《述异记·卷上》:“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在防风神话中提到防风氏是吴越地区亦神亦人的顶天立地的治水英雄,是能安邦立国、护佑生民,福泽吴越的祖先神,也是忠于职守,嫉恶如仇,帮助大禹扫除奸侫的大忠臣,是帮助大禹制订法律的法治元勋,文化英雄,防风是被大禹错杀的,不久大禹为他平反昭雪,并亲自拜祭。

防风氏被杀后,鲜血顺着山坡流下,“血染上下红”,鲜血先流经过的地方叫做上红,后流经过的地方叫做下红,这两个村庄历经几千年仍旧存在,地址位于安徽蚌埠禹墟北部的约3公里的涂山脚下,时光变迁,村庄的名字流传成了上洪和下洪。村庄附近有一个叫做防风冢的地方,据说就是防风氏的坟墓。

防风神话的发现是新石器时代四大神话发现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汪姓始祖防风氏

良渚文化遗迹分布图

汪芒氏

防风带领氏族部落在太湖流域开垦荒莽,造起水田,种植水稻,使先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吴越一带靠狩猎、采集为生的氏族部落都十分羡慕。不少氏族部落首领带领部下都纷纷向防风讨教好经验、好方法。

古时候,吴越一带都是荒山野岭,草茂林密,交通不便。来寻找防风部落的先民,他们爬山涉水,东寻西找。一天,他们来到太湖边的一座高山上,只见四面山峦起伏,连绵一片,只有东边一片汪洋大水,在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找了好久,才遇到一位从小在山里打猎的老猎人,上前问道:“请问巨人防风氏部落在哪里?”

老猎手就朝身东边一指,回答说:“你们看,那汪洋一片大水的地方就是太湖,那靠近太湖南面一大片水田中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地方,就是防风氏部落开辟的水稻田!” “啊!好一片汪芒景象尸来找寻找防风部落的先民都神奇地赞叹着。

防风氏对这些前来学习种植水稻的其他部落先民,都热情接待,毫不保留地将开辟水田,防治洪涝,种植水稻的经验告诉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开荒种田,果然庄稼丰收,生活改善了!于是他们附近部落的先民也想到防风部落去学习,向他们打听如可到防风部落去?他们都回答:“你们只要向东走,看到一片汪芒耀眼的地方,就到了防风氏部落!”

从此,汪芒地方就成了防风部落的代名字,传来传去,汪芒氏也成了防风氏的别称了,防风部落的先民觉得汪芒这称呼也不错,就将它作为防风氏的代号啦!

后来,防风氏被大禹在会稽山(茅山)杀害,防风的手下赶到会稽山去,将防风的尸骨偷偷运了回来,葬在太湖南岸,为了防止夏禹追究防风尸体的下落就将葬防风氏之坟,称为“汪芒氏坟”,防风氏部落也常被称为“汪芒部落”。直到现在“百家姓”中的汪姓还以汪芒氏作为族姓的祖先。

汪姓始祖防风氏

良渚文化遗址

史籍记载

《史记》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记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

《国语·卷五·鲁语下》

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问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左氏博议·卷十九》

防风氏,身横九亩不能免于会稽之诛。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身横九亩。

汪姓始祖防风氏

防风的故事

《竹书纪年·卷上》

(帝禹夏后氏)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

《广韵·唐》

汪,姓。汪芒氏之胤。(胡桑按: 《说文》 :“胤,子孙相承续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浙江三》

封山,(武康)县东十八里。 《鲁语》 :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县境即古防风氏封守之地也。唐时改此为防风山。又禺山,在封山东南二里,相传防风氏都此。韦昭曰:封、禺,二山名(胡桑按:《史记集解》韦昭曰:封,封山;禺,禺山:在吴郡永安县),或以封山为封禺山,误矣。《吴兴志》:禹十二代孙帝禺巡狩时驻此,故曰禺山。”

《路史·卷二十五·国名纪》

防风,厘姓。守封禺之间。二山在今湖之武康。

《吴兴记》 云:吴兴西有风渚山,一曰风山,有风公庙,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说文》作嵎。《寰宇记》云:以禁樵采曰封山。山东南二十里有禺山,禹十二代孙帝嵎所居,皆妄。今钱塘之金鹅山。《郡国志》云:防风氏封此山下,有风渚,然谓古鄋暪国者,又谬。

《明一统志》卷四十载:“金鹅山在徳清县西北五里,后汉海昏侯沈戎葬其上。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其后沈氏通显。谚云:金鹅鸣,沈氏兴。”金鹅山在今德清乾元镇西,禺山在三合乡,故宋罗泌《路史》谓“今钱塘之金鹅山”,亦谬。

汪姓始祖防风氏

防风的故事

《浙江通志·卷十二》

封山,《吴兴掌故》:在县东十八里,防风氏所封之地。又名风渚山。吴康侯《封山记》:唐天宝六年,更名防风山。

禺山,嘉靖《湖州府志》:在县东南三十里。防风氏所都也。一云夏帝禺常南廵狩至此。(《太平寰宇记》: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言防风治此二山也。)

封山、禺山在今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山下即下渚湖(又名防风湖)。今下渚湖一带是江南最大湿地。乃防风氏封国,非禹十二世孙帝嵎巡狩或所居之地。

《述异记·卷上》

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

防风氏庙,万历《湖州府志》 :在(武康)县东南,封禺二山之间。祀防风氏之神。岁以八月二十五日致祭。吴康侯《封山记》:封禺二山之间,古汪芒氏之封国,即防风也。去武康县东一十八里。为其封守之地,故曰封山。唐天宝六年更名防风山,又曰封公山。封山麓为防风庙,晋元康(219—299)初,邑令贺循建。吴越王钱镠微时祷,有验。后封灵徳王,其碑碣犹存。洪武四年,勅封防风氏之神。至今都人士刲羊酾酒有司俎豆而祀之,岁一举焉。

防风常到湖岛,以玉器换取青铜器。

解余子在湖岛,防风视作眼中钉。解余子三言二语击中犬儒的心病,犬儒欲壑难填,得此良医如天降神人,奉为上宾。防风大怒,拂袖而归。

汪姓始祖防风氏

良渚文化玉器

考古发现

历史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甚多,学者、专家综述良渚文化时考证“良渚王国”,就是和传说中的防风差不多的时期。良渚文化出土最显著的文物是玉器,玉琮、玉钺、玉璧三大神器,可以称为当时世界上的极品。

防风氏庙

《述异记》卷上:今吴越间防风庙,土木作其形,龙首牛耳,连眉一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九七一云:防风氏庙,在(武康)县东南封、禺二山之间,祀夏时防风氏之神。清李享特重修《绍兴府志》卷三六云:防风庙。《嘉泰(会稽)志》: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禹诛防风氏,此其遗迹。

汪姓始祖防风氏

防风的故事

防风庙诗文

作者:陈必复
年代:宋朝

一去归期不复闻,故乡目断会稽云。
乌江空堕将军泪,蜀国曾招望帝魂。
两壁衣冠存古貌,千年城郭说邦君。
遗民尚指专画骨,老树槎牙枕庙门。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w52020218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