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讯)杭州洪氏家族,原居江西鄱阳。南宋时期,爱国重臣洪皓因功封为魏国忠宣公,赐第杭州葛岭,赐田西溪,成为杭州洪氏始祖。洪皓有三子(洪适、洪遵、洪迈)都官至宰执大臣,遂成钱塘望族。
杭州洪园
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自宋太祖忠宣公皓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明代计有洪钟等一品宰相级官4位、二品尚书级官3位,清代则有大戏曲家洪昇。洪氏一族在历史上声名远扬,对杭州自宋明以来的地域文化发展影响甚大。
洪皓,生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在国家民族艰难之际,以天下为己任,怀康国济民之志,秉忠孝节义之风,积极入仕,谱写了人生和家族的光辉篇章,是宋朝著名的爱国重臣,《宋史》有传。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迈声名卓著,世有“三洪”之称。长子洪适,曾高中榜眼,官至右丞相,有四十卷古文字学专著《释隶》闻世;次子洪遵,与兄同榜高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著有古钱币学专著《泉志》;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经纶满腹,用近四十年心血撰写了七十四卷《容斋随笔》,与《梦溪笔谈》《困学纪闻》并称“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明清两代,洪氏家族亦代不乏人。洪钟,字宣之,号两峰居士,明成化乙未(1475年)进士,谙习宪典,曾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洪钟长子洪澄官至内阁制敕中书、翰林院待制,曾孙洪瞻祖曾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江西巡抚。
杭州洪园
洪氏在清代则有大戏曲家洪昇,其代表作《长生殿》,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和中国戏曲的杰出范例,和《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同列四大古典名剧。洪昇因《长生殿》失意于仕途,却也因《长生殿》而长生于历史。
洪氏家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坚守如一的清节门风和代代相传的祖训家规。
家风族风的形成,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奠基者。北宋的洪皓,在他身上体现出的至高格局和气节,为西溪洪氏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宋史·洪皓传》记载,洪皓在参加殿试之时,被当时的权臣王黼、朱勔看重,“皆欲婚之”。但洪皓认为王、朱是当时奸佞、人品不端,坚守文人气节,不愿攀附权贵,力辞婚事。受洪皓影响,洪氏祖训家规尤其注重气节、品格、志向的培养。
杭州洪园
洪氏祖训以“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为核心内涵,从“应该怎么做”方面,劝导洪氏子弟和睦族人,正品立身。
于人须泛爱,周穷恤匮,尤亲其贤。容,德乃大;忍,事乃济。毋专利,毋恃势。害人身先害,坏人家先坏。(《洪氏祖训》)意思是对人须要广泛地去爱他们,周济抚恤穷困之人,尤其要亲近贤能的人。能包容,德才大;能忍耐,才能把事情办成。不要垄断利益,不要依仗权势。伤害别人,自身先受到伤害;毁坏别人,自家先被毁坏。
洪氏家规则有六条,“戒游、戒博、戒饮、戒斗、戒色、戒逸”,从“不能怎么做”方面,对族人的行为规范进行了细化和约束。其中讲到的不能醉酒闹事、贪图安逸等,于今仍很有启迪。即:今世俗放逸者,以衔杯为高致,以强劝为己能。长夜恹恹,不知东方之既白;崇朝懵懵,焉知西日之将晡。至于污衣服、丧威仪、乱心性、蹶步趋。甚者,哕噫成疾,争殴成讼。以此思之,不如读书。
洪氏宗祠
值得一提的是,每条洪氏家规文末均指出“以此思之,不如读书”。可见,洪氏家族对读书的重视。这一点,其理念在洪钟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洪钟一生勤奋好读,幼年读书时要过河港,其母每日摇船相送,风雨无阻为洪钟的成才付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坚持。洪钟晚年回乡,母亲早已去世,不能尽孝膝下,洪钟便修建断桥,取名“思母桥”,在旁边建“思母亭”,以感念母亲深恩厚德。洪钟一直铭记母亲“人以积金以遗子孙,吾教子一经耳”的教诲,对其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曾作《命子作》教育子女。
汝父慕清白,遗无金满籝。
望汝成大贤,唯教以一经。
经书宜博学,无惮历艰辛。
才以博而坚,业出勤而精。
洪钟晚年还曾在杭州西湖南岸涌金门创建书院,教授子弟及贫困青年读书。因书院面对南高峰和北高峰,取名为“两峰书院”。
(源自余杭新闻网-余杭晨报 家谱国际整理)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w52020218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