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征文选登之八】林茂则丨三省共注《甘露述》 传承千年孝文化

家谱国际

三省共注《甘露述》 传承千年孝文化

文/林茂则

    笔者家族自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开枝散叶以来,家境一直贫寒。曾祖居于茅草屋,台风一来便倒塌。解放初期,因耕地少,全家食不果腹。建国后,祖父曾被海盗软禁于台州大陈岛,家中境遇雪上加霜。三年灾荒时期,祖父携全家背井离乡迁往平阳农场,三年后因故返回老家。直至1981年,从族亲处购得一处老屋,才算是有了固定住处。这一幕幕苦难史,从小便从祖父母处听得,牢记于心。启蒙后一直忙于求学,直到大学,笔者凭着儿时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为了解更多家族历史, 2011年前后笔者开始接触家谱。家谱中一篇名为《甘露述》的文章,讲的是唐朝贞元年间福建莆田孝子林欑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墓,思母之情难抑而致汤水不入,几近殒亡的故事。最终,林欑之孝感动了上苍,墓前出现 “白鸟来翔,甘露三降”之祥瑞,唐德宗立双阙于墓前以表彰林欑之孝道。其实,这一感人故事对于当下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们不少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去外地求学、就业、居住,传统的群居模式分崩离析,父母子女间的距离随之拉大。在这一背景下,家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变得尤为重要,笔者更加坚定了去整理家族发展史的信念。

家谱国际

唐·欧阳詹《欧阳行周文集》收录<甘露述>

    然而,资料的整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曾因祖父祖母三年农场生活线索的中断而一度停滞,这期间是孝子公的孝道支撑着笔者坚持前行。2012年国庆前,笔者试着在新浪微博上发布求助信息。出乎意料的是,茫茫人海中居然有人回应。经过艰辛的实地走访,最终找到了祖父母在农场的生活痕迹,这为祖母八十大寿献上了一份特殊礼物。

家谱国际

祖母80岁生日现场

    原以为此事就此划上句号。2012年12月28日晚,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看见》新书首发式中,柴静介绍完十年来所做的新闻调查,并用朱光潜的“此时、此地、此身”作为总结。简言之,凡此时、此地、此身能做的事,绝不拖延至将来,不移至他地,不推诿给他人做。听到这,笔者突然想起国庆节前的走访,觉得该写一些东西,为了那段尘封的历史,为了那里的父老乡亲。笔者将采访过程整理成《平阳农场江南移民调查报告》,无意间首次揭开了50年前这段辛酸移民史面纱。该文先后被《世界蛮话人》、《苍南历史文化》和《钱库镇志》等书刊和方志收录,并引起广泛关注。

家谱国际

《苍南历史文化》期刊收录<解放后江南人移民平阳农场>一文

    该文刊发后,笔者通过网络进一步搜集资料,在网上还认识了广东揭阳高中女生林萍和福建莆田电视台林夕,他们皆酷爱古文、热衷孝道文化。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14年1月30日(除夕)晚上8时许,当大家沉浸在春晚精彩节目的时候,笔者又想到了《甘露述》一文。因该文之前只有句读版,尚缺详细注释,读起来略显晦涩。笔者想,若注释版《甘露述》能在2014农历新年第一天通过网站刊发,让孝道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想到这,笔者立刻联系上林夕和林萍。林夕在仙游老家和家人团聚,林萍则正与家人一起年夜饭听完笔者的想法,他们立马表示认同。于是,三人QQ工作组界面在飞速翻页,林夕身边没电脑,只能通过手机QQ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在零点钟声敲响之前,注释版《甘露述》顺利完稿并在浙南林氏源流网上发布,名曰《孝行开先 林氏当前 常回家看看 记【唐】 欧阳詹《甘露述》(莆田 林攒)》。

    文章发布后,我还是忍不住一遍一遍地重读,细细品味着这跨越千年的孝道故事,细细回味着浙、闽、粤三省孝道文化爱好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下意识间,笔者脑海中浮现儿时盛夏之夜祖母摇着蒲扇,哼着童谣哄小男孩进入梦乡的情景。笔者心想,祖母今晚一个人在寒冷的除夕夜是否能安然入睡?想到这,双腿便不由自主地向祖母家迈去。敲开门,对奶奶说,今夜我陪她过除夕夜,奶奶先是一愣,之后会心一笑。屋外炮竹声声,梦中童谣声缓缓再起。

家谱国际

除夕夜 奶奶在看《家族发展史》一书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