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谱情结
文/ 蓝芝明
一九八四年腊月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在家。突然,门外传来一群放学孩子的喧闹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位老者身材高大国字脸,八字胡,身着晚清民国时期的棉长袍,外罩蓝大褂,背着油布伞,就象“毛主席去安源”那幅油画。也难免“惊世骇俗”赚足了路人的回头率,比影星还时尚。
他向我家走来,多远就礼貌相问:“贵府是否蓝宅”?当然,依礼延请进家。交谈之后才知道,这位近八旬老人居然是我族兄,行之,讳芳。今天是远道“收族”找到我家。正如我明朝蓝(贾)氏谱序里记截的:“第遇诸途有眄面不相识等族而途人视之。”我感慨,敬佩之余不由产生一股浓浓的亲情~本是同根生啊!
其实先父聚宽公退休前一直记挂祖籍,准备退休后寻访祖籍还末成行。之芳兄先找上门来了。原来是听他孙子(南京市鼓楼医院专家)接诊时,偶遇先父是“聚”字辈。当时就讲:“您是我们家族活古董”(我父享年九十有五仙逝)!
当年冬至日,我们全家老少同赴祖籍祭祖,平生第一次感受族里人丁兴旺,济济满堂。也第一次有幸拜阅清光绪十二年重修的家谱。遗憾的是宋明两朝古谱已残缺难考,民国三年重修谱失传。
贾谊像
阅谱后,让我震惊骄傲,感慨万千。想不到中国人自汉代以来盛赞的大儒,手创汉代四百三十年推恩轻权制度,然后才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的谊公,就是我族的中兴之祖!
从“家谱”的历代修谱序、传、志、考的家族史料中,留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是始终传承的家族文化一一从谊公的不惧强权(灌、绛之列)忧国爱民,虽不得善终,而名垂青史。
到南宋时期,身为朝廷命官的似德公,对中国历代进程中的政治纠纷有着丰富经验,审时度势,毅然放弃“繁华富贵”,携家从绍兴府迁往被《宋史》载入史册的抗金英雄“贾涉”先父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苏北地区,“易贾为蓝”。从事粮食经营,经常奔走于江苏扬州和安徽滁州之间。此前其兄在为了延缓朝廷严重的经济问题,推行一系改革措施,因而得罪了大批达官贵人,被“官报私仇”。似德公得到消息后,挺身而出,马不停蹄,敢往宫里,直接找谢太后,强烈要求惩处“官报私仇”凶手,最终凶手被绳之以法,就地砍头!此后立家训:后裔官不做大,做大者不登家谱,地产不入宗祠,世崇耕读。
贾涉像
到祥公,因避刘福通兵乱,携家迁往扬州船州。以为此地兵革不经,可以安居乐业。然而,长江水患不断,破圩坍江,历代先祖们抗洪救灾保家园,施善救济大江南北灾民,被盛赞为维扬旺族。在原家族贸易基础上,又增加了经营盐业,瓷器业务(在景德镇官窑定制清花瓷器)。70年代初我“祠堂”当地生产大队各小队集体,还在用落款有“种玉堂”的清花瓷大茶壶。说明“邗江”这块宝地,她是我蓝氏的中兴“摇蓝”。
到清朝时,祖先们继续继承祖上基业,发展壮大。利用大运河,长江南粮北调,做到供军需及沿线贸易,繁荣市场。在走访家族中发现,在清乾隆年间,维修“祠堂”时用的是北京房山皇家采石场的大理石做“祠堂”门头“匾额”及大门两边石鼓。(“匾额”目前由一户宗亲收藏,石鼓己遗失)。80年代初我到总祠遗址祭拜,又见一户宗亲收藏乾隆时期,蓝氏定制的官窑薄胎名瓷,可见当年蓝氏宗族家世之盛!
到民国蓝氏《种玉堂》在长江两岸已建有五座祠堂,供奉着贾氏、蓝氏列祖列宗,传承祖先传统美德。解放后祠堂归国所有,改做学校及县大礼堂等用。
到“文革”时期,“家谱”被作为“四旧”,《蓝氏宗谱》当然在劫难逃,几乎荡然无存。所幸,之芳公夫人宋映珍等蓝氏媳妇们,冒着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风险,从“文革”的火堆中拯救了九死一生的《蓝氏宗谱》。功在当代,勋在千秋。
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家谱”被解放出来了,两位之芳公及之保公等族人,凭着一番尊宗敬祖赤子之心,东奔西走。特别是之芳公不避年迈,徒步往返于大江两岸收族,十多年来联系蓝氏族人不辍。现在他们虽然离开我们而去,然而他们的精神将被族人视为楷模!
芝明不才,能力浅薄,但寻根有责。几十年来,寻遍浙、湘、豫、晋、等诸省,途中留下数联以志:“寻根问祖山西贾国;慎终追远华北襄汾。”;“名门千载后,一脉聚龙潭;谆谆绍余烈,重光贾氏蓝。”;“堂名建玉,世崇耕读;族系商周,望出武威。”等宗族传统文化作品。
到城郊大面积拆迁,族户已无场所轮次接谱祭祖。族人善如站出来讲:“接谱祭祖是我蓝(贾)氏文化传统不能停。”于是慷慨出资,独建了800平方米“蓝(贾)文化会所”。
唯物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然而历史却很少描述普通人民。“家谱”则是中国人民创造“自己写自己”的形式。千百年来,愈积愈多,越推越广,洋洋大观。“家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唯一幸存的这套《蓝氏家谱》从1914年“九修”以后,至1998年已经八十四载,整整走过了四代人的历程。此时以聚宽公倡导,聚章等赞助的公元一九九八年重修族谱(十修版)委员会选举产生。经过十几年的登谱,成果颇丰。然而,离要求尚远,华宗仍需努力。谱载:“谱之系于人也,三世不修,则以野人目之;而修之若不详慎,则又以罪人加之,询可畏也。”委员们扩大收族范围登记,创新实行了“女儿同样登谱”,于是皆大欢喜,并从“家族”根本上铲除了“男女不平等”,与中央的“计划生育”政策高度保持一致。在收族中发现一支“离谱数代”的华宗,历史上由于某种原因,当时仅数人被拒之“谱门”之外,而今发展为百人以上的庞大“一支”。注:(近几年又发现“两支”更庞大的)。今年欣然“归宗”。所谓“树高万丈,叶落归根。”〈根〉在何处?根就在“宗谱”上。“人之无根犹木之无本,水之无源。”诚可欣慰的一点是,今后我们蓝(贾)氏有了“根本”。
二〇一七年冬月于南京
作者简介
蓝芝明,1956 年生,江苏南京人。贾国武威郡-蓝氏《种玉堂》总绍集人,谱牒研究者。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