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征文选登之十二】刘德祥丨家谱文化在我心

宗谱

家谱文化在我心

文/刘德祥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千百年来我们生活在中原大地,讲究血浓于水、血缘的一脉相承。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中,家谱不仅是传承的一件物品,更具有强大的教化、警示意义。家谱将家族精神刻在每一位族人的心中,家谱文化让每一个族人都谨记先人的训示,牢记自己的“根”,为家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谱国际

    在我孩提时,我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过家族的祭祖大典。那时我还很年幼,繁华喧闹的场景已经模糊,但我仍记得族长主持祭祀的庄重仪态与全体族人肃穆的情景。这种强烈的对比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而在父母的教导下,我从小就培养了“敬祖宗  重亲情”的意识,也对宗族产生了比较深厚的情感。敦孝悌,睦宗族,重丧祭,修谱牒,教子女,正婚姻,敬师友,尚勤俭,禁赌博,惩淫盗的族规都在我稚嫩的内心里生根发芽。

    “生活,是我们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所遵循的一种习惯。”而在言传身教、不断熏陶的氛围中,在经历了不断学习后,我对于家谱文化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孝顺长辈、团结宗族、尊敬师友、崇尚节俭的族规也都体现在我一个个细微的行动中。从初中开始,在经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家族长辈的教导,我开始了解到家谱对于家族繁衍发展的重要性,在阅读家谱后认识到刘氏深厚家族文化与产生了一定的皇族情结。而对于家族文化的崇敬和皇室情结的好奇,共同奠定了我对宗谱爱好与研究的基石。

    时光不曾为谁停留,在家族长辈的呵护指导与家谱文化影响下,我顺利结束了中学学业进入了大学。同时也意识到在逐渐加入成年人行列时,我除了要对个人言行负责,也要在日常行为中展现刘氏家族的族规,家训,为家族增光。我在学习之余志愿加入汉服社,积极研究汉文化,在多样化的活动中领略汉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上结识了时任中华刘氏宗亲总会会长刘忠新先生。在长期的交谈中,他对我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这也让我对于汉刘家谱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家谱国际

    大学生活不仅开拓眼界,也为我拓宽了了解姓氏谱文化的渠道,这让我在阅历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谱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我研究家谱文化的动力。大学毕业踏入社会后,我利用节假日时间研究宗谱,族规、家训的内容让我感受到先人精炼的智慧,推动我不断追寻先人的足迹。2012年开始多次踏入徐州境内,参观汉文化景点,积极参与世刘总会组织的各项宗谱研究会议及汉文化活动。期间有幸结识世刘总会的相关专家学者,他们为我认知了解汉文化及宗谱研究方面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及可行性建议。在他们的栽培提携下,我加入了世刘总会交公大系统宗编委会,成为江苏省刘氏宗亲会理事,在大家的支持帮助下得以顺利筹建盐城市刘氏宗亲会。

    另外在近六年的宗谱研究过程中,团结宗族、发展家族的族训支持我不断向前,在重重挑战中坚持下去。我乘车往返数千公里,寻访盐城刘氏各支系的脉络关系。经过深入的调查寻访后,我对于盐城支系班辈及各支系开基祖历史有了详细的了解。在寻访的路上我也结识了很多热心家族事业的刘氏宗贤:刘友清、刘万桃、刘松青、刘明虎、刘亚洲、刘其俊等,他们也为我的宗谱研究提供了很多的建议与帮助。

    纵观人生历程,我与家谱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我认为这是家族的感召与家族使命的象征。我会将家谱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作为信仰和精神支柱,将族规、家训刻在心里,融入血液与生命相连。我会终身追求从先辈智慧结晶上汲取精神力量,把传承发扬家谱文化作为今后努力的人生方向,不断用自身微薄的力量为团结宗族做贡献,并将其视为最终归宿而奋斗终生。

 


作者简介

     刘德祥,工作于盐城师范学院通榆校区 。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