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与宗族文化的关系
文/曲道宁
“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家谱是用来记载家族历史变迁,以及家族发展过程和谱系传承的史记型典籍,也是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曲氏绅公家族文化底蕴悠远绵长,自明朝永乐年有记载以来,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念我先祖性格忠贞直爽,一生勤于耕耘劳作。上承先祖之血脉,下荫儿女之繁衍,历经六百余载的世代传承,我绅公后人已遍布华夏大地,家族人口已有数万之众。
2017年清明前夕,在离别故土几百年之后,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大洋彼岸的绅公后人将共同在先祖故里——山东蓬莱观里村亲情相聚。当然这都得益于1920年绎生公和卓云公二位先人共同编纂整理的《曲氏族谱》。有了这部谱书,方使我绅公后人手足相认,血脉相亲。所以说家谱是传承家族文化的载体,是联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水流千里总有源,族传万代总是亲。炎黄同源华夏同根,我所有绅公后人亦同族同宗同血脉,即使远在天涯,也隔不断血脉亲情。绅公家族1920年家谱是其后人的根之所在,是所有绅公后人的精神故乡。如果没有1920年版的家谱,今天我们要想寻根问祖、追根溯源简直就是无本之木。我们的根就深植在这绅公《曲氏族谱》里,我们的思想凝聚就在这悠远的文化内涵中。
寻根问祖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家族意识,追根溯源也是我孜孜不倦的毕生追求。
1920年版的《曲氏族谱》记录了我们绅公后人的发展史。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我们绅公一脉宗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系、支脉。世系记载了我族从绅公开始至今的血缘传承,世系也是我们寻根问祖、追根溯源的主要依据。也记录了每位先人的出处及迁徙路线。谱书中应最详尽地记录每个支脉和世系的构成,使其木得其本,水知其源。
有了《曲氏族谱》里的命名定式表,有了范字排行,才保证了今天亲人相见时能够准确地称呼对方,才能够做到长幼有序不乱了辈份。家谱也是讲究支脉的,只有理清了支脉才能更好地,更加有序地把家族文华准确无误地传承下去,才能使家族文化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使其能够发扬光大。
各支系都是以一个个小家庭为单位组成的,绅公大家庭是由多个这样的支系组成。我认为通过家谱的支脉图联系在一起的家人在感情上是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分的,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做为绅公后人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把我们绅公家族的文化发扬光大,把我们绅公族人紧密地团结到一起来,把我们注重亲情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曲氏族谱》里有这样一句让人铭记在心的话:不知祖不怪,冒祖则罪大矣。理清家族之渊源,查明先人们的变迁史是我们绅公后人的责任所在和努力的方向。发现了光绪二十三年版本的绅公家谱后,我深知需要我们探索的东西还很多很多。续写家谱虽是一件万分荣耀之事,却也任重而道远。
家史是需要不断续写的,族谱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有了更加完整、脉络清晰的族谱,我们才能把更多的绅公后人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们的家族文化,这也将进一步促进整个中华曲氏家族文明的发扬光大。
各位宗亲,寻根问祖之心和故念亲情之愿将使东北家人齐聚祖地观里。距2017年绅公后人清明祭祖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真的很激动!期待着与家人们相见相拥的那一刻。
去年五一之后,借着瓦房店首届中华曲氏宗亲联谊会的东风,家人们确定了今年清明节在蓬莱老家举行祭祖大典一事,并立即组建了专门的祭祖微信群。后来又相继组建了为祭祖活动服务的各个专项工作群。部分家人不计个人得失,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筹备祭祖一事东奔西走,真的彰显了我绅公后人间的血脉亲情之浓,天地可鉴。
前不久东北家人还集体出资为山东家人购置了我们东北的特产——东北大米作为“见面礼”,礼轻情意重,这也是亲情的具体体现。
我们今天所获得的亲人相见,以及因此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都得益于我们拥有的《曲氏族谱》。我们应当感激族谱的作者绎生公卓云公二位先人。这一切进一步证明了家族文化的传承是以家谱为载体,家谱也是族人联系亲情的桥梁和纽带。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个家族的宗谱里不但记录了家族的历史,也蕴含了这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当然具有了一定文化内涵的宗谱才能够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与日俱增,得以传承万代。这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