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堂前双花并蒂,“顶子”“锭子”文武齐鸣。

百忍堂

    “张”姓,在黔江区白石乡,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和赶子岭两个地方,中间隔着一条小河(后河)相望。然而,让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是“马鞍山的‘顶子’,赶子岭的‘锭子’”。 “顶子”:为文做官;“锭子”:习武除暴。古人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么,以“百忍”著称的张氏一族,是如何传承这一古训的?

  

溯源:君从何处来?

  赶子岭旧屋基和马鞍山草房子,是张氏一族居住较久的大院。

  张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历史上出过很多武将文人。在赶子岭旧屋基一支、年近八旬的张玉礼和马鞍山草房子一支、年过七旬的张绍禄的记忆里,有3个节点是相同的:其一,张氏的发源地是山东寿张,后居河北清河;其二,来黔时间均在明隆庆年间;其三,均因剿洗蛮苗而来。不过,他们最为认可的是——百忍堂。

  “顶子”:源自“忍孝”之风

  说起“顶子”,张绍禄话不多。但谈起家风——和睦宗族邻里,孝顺父母长辈,讲究善良正直,重视教育学习……在感叹自己这支族人经历的大起大落之后,称“忍孝”之风其实是百忍堂的延续,因此后裔一直秉承着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祖训,才有了今日的安居乐业,很是欣慰。

  张绍禄说,他们从渗底(今黑溪镇胜地社区2组)迁到这里,是因为当时族人太多,居住不下,才向周围迁移。那么“忍孝”治家与“顶子”有何关联?最能说明的,是张氏祖墓的碑文记载。在马鞍山,清后期“封赠”张氏墓有6所。根据碑文的记载,张宗尚的父亲和母亲,以及儿子、孙子都有官位,这在当时来说,可谓是实实在在的名门望族。

  从这些碑文中,我们知道了张氏族人的为官从政之事;张文椿墓联上刻的“百忍相承绵祖德,一经课读启文明”这句话,也证明了张氏 “百忍”的说法。

  

“锭子”:彰显忍与侠的道义

  铁头盔、铁盔甲、大刀,在赶子岭,当地张氏族人曾经把它们作为圣物供奉在堂屋正中的祖先神位上,族人张军向记者展示了以前的旧官帽。

  张玉礼说,来到赶子岭的祖先叫张万知。相传,张万知受朝廷之命骑着马来赶子岭,当时头戴铁盔,身穿铠甲,手持大刀。定居后所辖地域手指为界,约30平方公里。如今,张氏族人已经在这里繁衍子孙近20代。

  张氏族人在赶子岭定居后,不但世代习武,且经常见义勇为。在100多年前,张万知的十一世孙张彦宗,在兄弟中排行老幺,所以外号叫“张幺妹”, “张幺妹”不但力大无穷而且机智过人。相传,当时彭水县石柳乡境内有一个小地名叫土地堂的地方,3个习武之人经营了一家客栈,但经常以武力欺压前来住店的过往客商谋取钱财。有一次,“张幺妹”和几个张氏族人路过此处在这里住店,没想到也被敲诈。忍无可忍的“张幺妹”一拳将带头之人打倒,赶子岭的“锭子”因此流传开来。

  

典故:张氏百忍堂

  “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以“某某堂”来称呼。

  张氏百忍堂说的是:麟德二年(665)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时到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来纪念他。

 

声明:来源于网络资源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