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祠筑谱 将宗族文化传承下去

修祠筑

何斯路村。资料图

在义乌城西街道何斯路村,时常能见到一名老者出现在村里新修建的祠堂里,他就是何关兴,何斯路村修祠筑谱的带头人。

 

落叶归根 挑起修族谱大任

何斯路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宗族村落,由于历史原因其宗谱年久失修。“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了,我们担心再不做,没时间了。”2002年下半年,何关兴主动请缨,和几位宗族老人一起,组成了何氏宗祠修谱委员会。由于没有办公场地,何关兴就将自己家中的房间腾空一间用作办公。

2003年初,何关兴开始收集资料。“当时为了收集资料,找了很多老人了解情况,基本上是征集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跟修谱有关的资料。”何关兴说,有些老人已经离开何斯路村,为了获取资料,他经常出差外地,远至省外,近至义乌各地。“修谱的所有开销,全部都是村民凑的,我们不强制,他们愿意出多少就出多少。”

历经八个多月,何关兴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修谱,并成功举办了颁谱大典。“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何斯路,修好了族谱,让他们知道,不管身在哪里,他们的根在义乌,在何斯路。”

传承文化 决心重建宗祠

宗谱修缮成功之后,何关兴又想到要重修宗祠。“当时修族谱募集了大概13万元,剩下3万多元,这笔钱要利用起来。”他利用剩余的几万元修缮了中座,添置了一些宗族礼仪用的设备。“中座修好之后,我心想,干脆后座也修一下。于是我就又开始募集资金,总共募集了12万元左右。”2006年9月,宗祠后座工程竣工。

修好了祠堂的中座和后座,前座的修建任务又摆到了何关兴面前。但是前座的修建困难远比中后座要大。由于历史原因,祠堂前座的部分被拆掉成为村里小学的教室,后来学校搬迁之后,教室又改建为民房。“房子是没人住,但是被村民堆满了杂物,后来做了很多工作,才把房子空出来。”何关兴邀请了设计师,对祠堂进行了科学的规划。2013年,祠堂前座竣工。

2014年,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布置,何氏宗祠改建为文化礼堂。“现在村里有活动都在文化礼堂里举行,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够让村民聚集在一起,共同把文化传承下去,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值得。”何关兴说,修谱、建祠过程中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全部由专门的出纳与会计负责,真正做到每一笔钱有来源,有归处。

敦亲睦族 邻里间的调解员

热心公益、为人正直,何关兴在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村民告诉记者,平时邻里间有个什么矛盾,都愿意去找何老“评评理”。

“其实大多数邻里间的矛盾,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需要双方坐下来,讲清楚说明白,有些矛盾,完全就是误会。”何关兴说,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难免会有矛盾纠纷,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调解员。“我这么大的年纪,难得大家给我面子,愿意听我老头子念叨。”

人生七十古来稀,75岁的何关兴如今身体硬朗,在村里各个活动的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修族谱、修宗祠,都只是为了让我们村能够有来源、有归处,只要活着一天,我就愿意尽点绵薄之力,让我们村更好一点。”

 

 

声明:图文来自网络,家谱国际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谱国际微信公众号:jiapubeijing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全国免费联系电话:400-157-0302

宗旨:为国存史  为民立传

 

家谱国际是推广家文化,以互联网为基础,帮助各大姓氏,梳理家族脉络、修谱续谱、建立家族档案,打造寻根旅游路线等专业化宗亲服务机构。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家谱国际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