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家族与老龙窝的传说

刘氏

      家谱国际

刘墉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被人们尊为“高密三贤”之一。有关刘墉家族的史料和传说很多,尤其是在清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居住在高密逄戈庄村的刘氏一族,原本是逃荒而来的平民百姓,却訇然而起,大放异彩,一门出了十一个进士,三十五个举人,连续三代尚书、阁老。这使得刘墉及其家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富有传奇色彩,一时间众说纷纭。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刘氏家族的发迹是因为其祖先葬在了风水宝地老龙窝,是沾了老龙窝好风水的光。

  刘墉的祖籍本是安徽省砀山县刘家庄。明孝宗弘治末年(1510年),安徽砀山一带发生灾荒,连续三年大旱,又加上蝗虫,赤地千里,庄稼颗粒不收,致使灾区百姓饥饿难耐,无法生存。为了寻求生路,当地灾民四处逃难,纷纷离开家园,流落异地他乡。逃荒要饭的人群当中,有母子二人,男孩子叫刘福,那妇女就是刘福的娘。母子俩一路向东北方向讨饭,辗转来到山东高密的西南乡逄戈庄村,看到这里的人心地善良,积德行善,母子俩便在这里暂住了下来。

  逄戈庄有一户地主,姓逄,因为老掌柜的乐善好施,人们尊称他为“逄老善人”。为了维持生活,刘福就给逄家放牛,而刘福他娘则给逄家洗衣做饭,逄老善人还把一间园屋给娘俩住着,从此,这娘俩便在逄戈庄定居下来。

  逄戈庄村前,有一块数十亩的荒草地,地势低洼,每年大雨时节,四处的流水都往洼地里汇聚,因此,这片洼地常年积水,野草丰茂。大片野草郁郁葱葱,刮风时野草随风摇摆,极像一条条巨龙盘旋起舞,村里人便称这地方为“老龙窝”。

  刘福自从雇给逄家后,天天到老龙窝去给逄家放牛。有一天,刘福看见一个从外地来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站在老龙窝边东瞅瞅西望望,然后悄悄走进老龙窝里,挖了一个坑,把两个鸡蛋放进坑里,撒上草盖严实了,站起来看了看,又悄悄地离开了。刘福在一旁看明白了,回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娘。他娘说:“我在家时听老人们说,南方人会看地。他们把先人的骨灰装在瓦罐里,随身带着,到北方来找风水宝地,如果找到了,就把自己先人的骨灰罐埋上,他们的后代就会出大官。”娘又嘱咐刘福,你明天一早,带上咱家的两个鸡蛋,到老龙窝去看看,若是那个陌生人埋的两个鸡蛋孵出了小鸡,老龙窝就是块风水宝地,你就把你带的两个鸡蛋换上。第二天,刘福早早地来到老龙窝,扒开杂草一看,两个鸡蛋果然孵出了小鸡,刘福忙用自己带去的两个鸡蛋把那两个已孵出小鸡的鸡蛋换出来,重新撒上草盖好了,又急忙躲进旁边的草丛里。不一会,那个陌生人匆匆忙忙地走来了,他找到放进鸡蛋的地方蹲下看了看,看见两个鸡蛋一个也没孵出小鸡来,起身长出了一口气,又疑惑地转身看了看,就慢慢地离去了。

  到了这天的傍晚,那个陌生人又来了。这会他带来了两根柳木棍,看看四处无人,又偷偷把木棍插进了原先埋鸡蛋的地方,围上土,撒上草,伪装好了,又悄没声地离开了。这一次,又被躲在草棵后边的刘福看明白了。刘福回家又对他娘说了。他娘说,老人们也说过,插在风水宝地上的柳木棍,一黑夜就能发出新芽来……娘又教导了刘福一番。第二天早晨,刘福起得比上一次更早,他急急忙忙跑到老龙窝,看了看那陌生人插的两根柳木棍,上面果然都发出了嫩嫩的新芽。刘福把新芽掰干净了,又在新茬口上搽上土,一点痕迹也看不出来了。刘福刚躲进草丛里,那个陌生人就急急火火地赶来了,他走近柳木棍一看,柳木棍上一个新芽也没有,立即现出很颓丧的样子,自言自语道:这里明明是一块风水宝地,怎么成了一块不发科的死地呢?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又说道,这是天意,不是先人没积下阴德,就是后人没有福气。说完,就灰心丧气地走了。

  从此,刘福他娘知道老龙窝是块风水宝地,并嘱咐儿子:“要攒钱,把老龙窝这块地买下来。等我死后,就把我埋在老龙窝里。”

  原来,这老龙窝就是逄老善人家的地。刘福在逄家先是放牛,后来干庄稼地里的活,他既勤快又诚实,使得逄老善人对他很有好感。几年以后,刘福手中攒了点钱,他便恳求逄老善人说:“俺娘年纪大了,一旦有个好歹,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我想把老龙窝这块荒地拿钱买下来,日后好作俺娘的坟茔地。”逄老善人本来就乐善好施,一听刘福这样说,觉得他是个大孝子,就满口答应说:“老龙窝常年积水,只长草不长庄稼,什么钱不钱的,我把这块荒地送给你,给你娘作安葬之地。”刘福说:“这样不中,日后若后人们发生争执,先人在地下也不会安宁。我不光要买,还要立个字据。”逄老善人连说:“中、中,钱就不用你拿了,你装壶酒我喝,就权当把这块地换去了。”刘福花钱买了一壶黄酒,又从家里捉了一只肥鹅,送给了逄老善人,并请逄家的老账房先生写了一张换地文契。老账房先生在文契上写道:一湖黄酒,一河鹅,换去庄前老龙窝,立此文契为证据,以免后人动干戈。念完文契后,逄老善人和刘福都署了名画了押。

  过了一些年后,刘福的娘死了,刘福就把她埋葬在老龙窝里,并在坟墓的周围栽上了很多树木。因为此地西边不远处就是潍河,每年春天刮风,河滩上的沙土就随风飘扬流动,这些流动的沙土,遇到老龙窝的树木就停了下来,越积越厚。十几年的功夫,就把又洼又涝的老龙窝变成了可以耕种庄稼的良田。树木也因沙土堆积生长得更加葱茏旺盛,大有藏龙卧虎之势。

  刘福的娘去世后,刘福娶妻成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并且子孙满堂。可逄家自从老善人去世后,他的子孙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日子就逐渐败落了。于是,逄家的子孙就认为刘福是沾了老龙窝风水的光,争吵着要把老龙窝索要回来,并告到了县衙门。县令把两家人传唤到大堂上,刘福据理力争,并呈上了换地文契。县太爷接过文契,读道:“一湖黄酒,一河鹅,换去庄前老龙窝……”,县太爷宣读完毕,大声喝道:“你们这些不肖子孙,这明明是你们先祖署名画押的文契,你们竟敢无理取闹,耍刁放赖!再者,一湖的黄酒、一条河里的鹅,也够多的了,换老龙窝那么一块荒地还不绰绰有余?你们若是还敢胡搅蛮缠,我定打不饶!”就这样,刘福凭着手中的地契,打赢了官司,保住了老龙窝。

  随后,刘福家的日子虽然一天天好起来,但家境仍然较为贫寒,一连三代,都是以务农为主,直到第四代刘思智,才开始有读书人,虽然层次很低,只是个邑痒生,但刘家正是由此奠定了基础,逐渐由读书走向仕途。传到第五代,即刘墉的高祖父刘通,已考中了秀才;到第六代,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就考取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他是刘氏家族在外任职的第一位高官;到第七代,刘墉的祖父刘考中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祖父的二兄刘果,也是进士,官至江南学政;第八代,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中进士,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第九代,刘墉,中进士,官至吏部、礼部、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至于刘墉父辈中的叔伯、同辈中的兄弟,考中举人、进士,为官的就更多了;第十代,刘墉的侄子刘环之,中进士,官至吏部、兵部、刑部尚书,内阁学士。

  刘墉没有亲生儿子,他过继了个儿子名叫刘锡朋。刘锡朋没有考取功名,嘉庆皇帝只荫封他“在刑部行走”,等于现在机关里的一个小职员,无职无权。刘锡朋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光海,一个叫刘耀海,这兄弟二人为官不能,经商无术,只种了几亩薄地,衣食难保,家庭非常贫困。

  纵观刘氏家族的发展史,如其说他们的发迹是因为祖坟占了老龙窝这块风水宝地,倒不如说是他们因为读书成才、“学而优则仕”的结果。因为刘福虽然把她娘埋葬在了老龙窝,但随后三代并没有多大起色,依然是家境贫寒。若论老龙窝所起的作用也仅仅是使涝洼荒地变成良田而已。而真正使刘氏家族走上发迹之路的,是从第四代刘思智读书开始的,到第五代刘通中秀才已初露发迹的端倪,尤其是在第六代上,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读书非常刻苦,成为刘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对于刘必显的读书,在《乡园忆旧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公名必显,年少与民避乱山中,众方喧阗,忽闻读书声,迹之,则公于石上摊书朗读。”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对儿孙的读书学习也管教甚严。有一天,刘统勋去查看他二儿子刘堪的学习情况,看见刘堪把念的经书弄得乱七八糟,有的经书弄上墨水脏了,有的经书掉在桌下的地上,当时就气愤地指着刘堪骂道:“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读书不用功,经书不爱惜,像你这种不争气的蠢才,要了有何用!”刘统勋越说越气愤,狠狠地踢了刘堪一脚,又有木杖责打了一顿。刘堪因受伤过重,卧床不起,不久就丧了性命。刘堪虽然功名无成死了,但刘堪的儿子,即刘统勋的孙子、刘墉的侄子刘环之却很争气,他考中了进士,官至吏、兵、刑三部尚书。刘墉本人少年时读书也异常刻苦,他长时间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把脊背都趴弯了,成了驼背。以致后来为官时,人们送他个绰号叫“刘罗锅”。

  因此,客观公正地说,刘氏家族的一度发迹,不仅是做晚辈的刻苦读书的结果,也是做长辈的重视教育的结果。至于风水一说,不必去深究,也不必去较真,仅是民间传说而已。再就是刘氏家族从刘锡朋往后的几代人虽然祖坟仍占着老龙窝,家道却和逄氏家族一样由兴盛走向败落,更说明了刘氏家族的兴衰与老龙窝的风水没有根本的联系。在此还需特别说明,上文仅是以史而论,于当前现实无关。至于现在的逄戈庄刘氏家族有若干后起之秀,则是他们自身努力的结果。

  (本文参阅并引用了刘志成著《刘墉传奇》中的有关内容)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