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中华秦氏宗亲会执行主席秦源泉应中华秦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秦吉岭,秦家铎兄弟邀请,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一同参观了凤翔县博物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秦穆公墓与秦景公陵,通过参观秦人遗留文物,了解秦人历史变革,感受先秦深厚的文化,与秦人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
凤翔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文化路西段,与著名古迹秦穆公墓相邻, 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是集文物保护与管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等级文物1089件,是国务院批准的免费开放博物馆。
博物馆举办的基本陈列“天下九州·唯雍其昌——凤翔县历代精品文物展”,共由两大部分八个单元组成 ,展出文物精品近300件(组)。陈列采用图板、模型、生活场景、语言导览、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展示手段,将展览的专业性、学术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紧密结合,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土著居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商周先民的青铜铸造艺术、雍秦辉煌的历史文化、汉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和宋元明清演变发展,全方位再现了凤翔历史,受到各级专家、学者和游客的肯定与好评。
天下九州·唯雍其昌
人文荟萃、周秦渊薮
汉唐京畿、西府明珠
凤翔历史沿革
凤翔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夏、商为雍州之域,周为王畿之地,属召公采邑,称雍邑。
周平王元年(前770)东迁后,封秦襄公为诸侯,遂为秦地。秦德公元年(前677)至献公二年(前383)。秦在此建都294年,历19公,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九年(前 238),嬴政至雍城祭祖加冕。秦始皇灭六国后,始置雍县,属内史地。汉代属右扶风郡,延至隋代为州、郡、府、路之治所。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改扶风郡为凤翔郡,分雍县增设天兴县,至德二年 (757)八月驻跸时,取“凤鸣岐山,飞翔而去”的祥瑞之意,升为凤翔府,改雍县为凤翔县,称“西京”。这里成为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的根据地。五代时,李茂贞称“岐王”都凤翔 18年,与后梁朱温抗衡。后兵燹连年,战乱不息。宋嘉祐六年 (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助太守发展酿造,疏修东湖,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经济有所发展。苏轼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历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30年( 1941),虽屡遭战乱,但凤翔一直居于关中西府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埠重镇。解放后属宝鸡专区,宝鸡市管辖至今。
凤翔现辖12镇,人口52万,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
先民繁衍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沿着境内的横水河、雍水河、千河等河流两岸居住,建立氏族部落,过着定居生活。原始农业进入初级,渔猎活动也成为先民生活的补充。制陶业开始出现。地穴式居室、石质工具、骨质工具和陶器大量出现。
纬武经文
秦人在雍城苦心经营,自强不息,征伐扩张,由弱渐强。秦穆公曾扩疆千里,独霸西戎。秦始皇在雍城祭祖加冕,平定叛乱,诛灭逆臣。秦国雍城荟萃人文。善养马,重农耕,习中医,兴手工。知诗礼,精乐韵,青铜器物,精湛绝伦;玉器金器,艺夺天工;铁具陶具,技惊鬼神;石鼓铭文,古朴雄浑,籀书形美,词奥句深。秦酒清醇,酒器至尊;诗经秦风,史之绝韵;宫廷小曲,流传至今。代表了雍秦时期的文明。
秦都雍城
秦建都雍城后,修筑城池,扩充仓廪,招贤纳士,秣马励兵。秦国赖以雍城而强大昌盛起来。雍城在现在的凤翔城南,占地五十平方公里,有宗庙、朝寝、市井、凌阴等,宫殿林立,城高河深。八条主要街道,井字排列规整。城郊有国人墓葬区,雍水南有秦公陵园区。雍城规模宏大,功能完善,离宫别馆遍布城郭,其发现对我国先秦考古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绚丽唐俑
唐代是风行厚葬的时代。对陵墓等级、随葬品摆放都随墓主人身份而有明确规定。除生活用具、明器外,艺术品如人物俑、动物俑、镇墓兽是主要陪葬品。造型生动逼真,色彩沉着温籍,特别是唐三彩,因其工艺要求之高而更显珍贵。
秦人都邑迁徙路线图
秦灭六国顺序图
天下九州图
秦穆公墓
秦穆公墓位位于凤翔县城文化路博物馆院内,东距陕西省级风景名胜区东湖古典园林仅数百米。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雅,兼有神奇的“西周古饮风池”和“秦穆公赐盗马野人美酒解毒”的历史故事,以及《诗经·秦风·黄鸟》中所提到的“三良”之墓冢,还有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和肖史一对青年神仙夫妻乘凤凰飞天的美丽神话故事,数千年来被历代文人墨客在小说、诗歌、笔记中记载、叙述和吟咏,在民间广为流传,遂使其蒙上了浓重的历史氛围,又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秦穆公墓占地近十亩,仿古建式油漆彩绘大门,墓冢在院内中心部位,高出地面6米有余。大门前树有清代名流陕西巡抚毕阮篆写“秦穆公墓”四字的高大碑石。
秦穆公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建都雍城的十九位秦君中最为贤明的一位。关于他的事迹在《东周列国志》、《诗经·秦风》等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述。
《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馆藏石刻文物陈列
石刻在中华传统艺术中具用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现存最早被视为石刻鼻祖的国宝文物石鼓,就出土于凤翔,因之历代凤翔人民对石刻艺术格外膜拜而情有独钟,所惜历经沧桑遗存下来的为数有限。这里所展示的五十五通(件)颇具代表性的时刻文物,起自隋唐,丰于明清,止于民国,包括重修凤翔府文庙等信息丰富的记事碑,大文豪苏轼等历代名人留在凤翔的墨宝石刻,以及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陵墓石刻和实用石刻等。书法绘画诗文内容兼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并存。
陈列旨在让观众了解历史,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亦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对展览提出宝贵意见,以臻完善。
凤翔县博物馆
二零一四年四月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原名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主要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镇,其被誉为“东方倒金字塔”,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系春秋晚期秦始皇第14代先祖秦穆公四世孙——的墓葬。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赵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馆藏文物
正是骨骸多为石膏复制品,出土文物大多藏于考古研究院。
由于受当时文物保护条件所限,发掘结束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只留下保存较好的4根“黄肠题凑”椁木和木碑在陈列室展览,其他文物均带回考古院做进一步研究。而大墓中一排排的箱殉和匣殉、木碑都是复制品,里面的人骨大多是用石膏复制,有的是从附近取土场捡拾的骨殖,目的是为了展示春秋晚期活人殉葬惨烈场景和秦人特有的“屈肢葬”式。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是在我国迄今已发掘的最大古墓葬——秦公一号大墓遗址上,由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农民集体投资,进行保护性开发兴建起来的,系我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兴建的博物馆。
人物生平
前577年,秦桓公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
前564年,秦景公派士雃向楚国请求援军攻打晋国,子囊以晋强秦弱为由劝说楚共王不要出兵,楚共王不听。同年秋,楚共王驻兵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作为秦国的援军,秦国随后攻打晋国,晋国国内正遭受饥荒,无力反击。作为报复,晋悼公于次年派荀罃攻打秦国。
前562年,楚共王率军攻打郑国,并派派子囊向秦国求援,秦景公派右大夫詹率军救援,郑简公背弃与晋国的同盟,与楚国结盟。同年,楚国与郑国派兵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救援宋国。秦景公派庶长鲍、庶长武率兵救援郑国。庶长鲍先进入晋国国境,晋军守将士鲂因为秦军人少而放松警惕。庶长武从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渡过黄河,同庶长鲍夹击晋军,秦军与晋军在栎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交战,晋军大败。
为报复晋国攻打郑国,前561年,楚国派子囊,秦国派庶长无地在杨梁(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会师,攻打宋国。同年,楚共王派司马子庚到秦国聘问,以感谢秦景公将女儿嫁给楚国。
为报栎之战战败之仇,前559年,晋悼公派荀偃率领鲁国叔孙豹、齐国崔杼、宋国华阅、仲江、卫国北宫括、郑国公孙虿、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郳国攻打秦国,诸侯联军到达泾河后却不肯渡河,叔向会见叔孙豹后,鲁国、莒国先率军渡河。在公孙虿和北宫括的劝说下,诸侯联军渡过泾河后驻扎。秦国人在泾河上游放置毒药,诸侯联军死伤惨重。在公孙虿的激励下,晋军主将荀偃下令填平取水的井,拆毁做饭的炉灶,诸侯联军到达棫林(今陕西省华县东)后撤军。晋国将领栾针和士鞅冲入秦军营中,栾针战死,栾黡因其弟栾针之死迁怒于士鞅,士鞅被迫出奔秦国。
秦景公向士鞅询问晋国的大夫谁会先灭亡,士鞅回答说是栾氏。秦景公说:“是因为栾黡骄横的缘故吗?”士鞅回答说:“是的,栾黡太骄横了,但祸患恐怕要降落在栾盈身上。”秦景公为他为何,士鞅回答说:“栾书的恩德还留在百姓中间,而栾黡积累了太多的怨恨。到了栾盈一代,栾盈的恩德还没能积累,栾书一代的恩德早就消耗完了,所以栾氏灭亡应该在栾盈一代。”秦景公认为士鞅说的话很有见地,就让士鞅返回晋国,并请求晋悼公恢复了他原来的职位。
晋悼公死后,秦晋两国都想结束战争,于是两国开始和谈。为此,前549年,晋平公派韩起到秦国结盟,秦景公也派后子针到晋国结盟,但双方存在分歧,同意罢兵休战而未结盟。前547年,秦国再派后子针到晋国重新结盟。同年夏,楚国、秦国联合攻打吴国,到达雩娄(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得知吴国早有防备后退兵。秦楚联军趁机攻打郑国,击败郑国军队,一直打到城麇。楚国俘虏了皇颉和印堇父,楚国押送皇颉回国,将印堇父交给秦军。子太叔按照子产的吩咐,用礼品赎回了印堇父。
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召集诸侯举行弭兵之盟,派使者通报秦国,但秦国没有派使者参加会盟。
前541年,秦景公的同母弟弟后子针因为有人说坏话诬陷他,他害怕被杀,于是逃奔到晋国,逃走时带着锱重车上千辆。晋平公说:“您这样富有,为什么还要逃亡呢?”后子针回答说:“秦君无道,我害怕被杀害,想等到他的继承人继位后再回去。”
前537年,秦景公去世,葬于丘里南,其子秦哀公继位。同年,后子针回到秦国
1977年秦公一号大墓的考古发掘成果,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五个之最”,使凤翔享誉海内外。
它的发现占据了我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它是中国迄今发掘出的最大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秦景公葬礼图解
天下九州·唯雍其昌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