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中山刘氏秉礼守义 传承祖德规范后裔

刘氏

家谱国际

【故事讲述人】

    刘建军 刘维仁

【家训宗规】

    诗书继世、忠孝传家

    A、修复宗祠,雕梁画栋显辉煌过往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石头城》是诗人刘禹锡的名作之一,其中的“石头城”即金陵城。刘禹锡虽不曾来过南京,但《今日高淳》却惊奇地发现,在阳江镇小花社区,生活着一支他的后代,有4000多人。

    据中山刘氏31代孙刘建军介绍,北宋时期,刘禹锡五世孙刘政官江宁尉,为躲避战乱,携家眷迁高淳。刘氏家族因刘政号“中山”,加之高淳古称“中山”,便统称“中山刘氏”,自宋代以来繁衍生息千年。明万历年间,为崇宗祀祖,小花村刘氏子孙在村北始建刘氏宗祠。《今日高淳》走进修复一新的刘氏宗祠,“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立即映入眼帘,梁上还悬挂着旌表节义、孝子、功名等一块块匾额。石狮子、抱鼓石、石栏杆……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宗祠,如今依稀能够洞察出中山刘氏家族的辉煌过往。

    “1954年发了一场大水,在风雨的侵蚀下,当时的刘氏宗祠早已门楣破败,墙垣颓坍。”今年76岁的刘维仁是刘氏修谱委员会负责人,他介绍,2009年,小花村全体村民出资,对祠堂进行了距今最近一次的全面维修,虽然当时的老人们能在记忆里追溯宗祠是何等壮观,却鲜有人能描绘出它的原先面貌。“所幸村上老人刘维珍平日里喜欢画画,凭着记忆,他绘制出了祠堂画稿,也得到了村里老人的一致认可,这才有根据地对宗祠进行重修。”

    B、规训为先,宗亲联谊会守望相助

    正家之道,规训为先。2013年,刘氏子孙对家谱进行第十六次重修,在祖先制定的家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并结合实际,总结凝练出新的十条家规:孝为先、勿非为、勤创业等。

    “这十条家规凝结了全族人的智慧,也得到了大家认可。”刘维仁告诉《今日高淳》,家规已印制分发给族人,要求每一位家族成员熟记于心,时时刻刻对照执行。家规推陈出新,辈份排列也贯彻了家族核心文化,从中山刘氏八大支三十一世开始,便统一了后人40世的辈份,40字串起来其实是一首诗,“宜尔行善事,务滋广立功……”汲取了《诗经》《尚书》等古籍精华、道德约束,告诫子孙后代要多行善事,忠孝传承,这样才能世代绵远,家族兴旺。

    为更好地继承弘扬先祖的优秀品格,中山刘氏八大支还成立了刘氏宗亲联谊会,成立以来,在推行慈善事业、扶贫济困、支持家族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村民刘行茂与孙女相依为命,依靠做保洁员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2015年刘行茂查出身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小孙女面临辍学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宗亲联谊会赶忙送去助学金,鼓励小孩好好读书。

    C、化育教人,不负先祖规范之意云

    一千年来,刘氏家族人才辈出,先后出过进士14人,其中探花1人、翰林2人。近代更有援外专家刘逸烈士,为维护祖国尊严而壮烈牺牲,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

    “所谓子孙虽愚,书不可不读也。我族子弟应以读书明理为上,勇争一流,光宗耀祖,切不可娇生惯养,纵其所欲,败坏家声。”古往今来,中山刘氏尤为重视教育。《今日高淳》在刘维仁带领下来到小花村上保留至今的一座清代书院“丹湖书舍”,书舍建于清康熙二十年,是刘姓宗族出资兴建的家族学堂,村里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依然能回忆起儿时在此读书的情景。“为了照顾贫寒学生,刘氏宗族专门劈出农田,用每年的收成,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对优秀学子进行奖励。”至今,村上依然保留着奖学金制度,凡考取大学的本科生都会获得800-1000元的奖励,上学经济困难的也将得到资助。

    今年28岁的刘尔富是中山刘氏第32代,本科、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现留校从事科研工作。在他印象中,家规祖训于一人成长成才不无关联。“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虽忙于农活,但受家族言训熏陶,十分支持我读书学习。”刘尔富说,念书时看父母农忙非常幸苦,想帮忙干活,但父母总让我把宝贵时间用来看书学习。现在的刘尔富已定居南京,但他表示,等将来结婚生子,一定会带小孩回村上走走,感受中山刘氏先祖留下的文化精粹与真理,继续用家规教育下一代。

家谱国际

    生命之源,长思不忘,世代荣昌。姓氏文化和牒谱文化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传统宗族观念,以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相信无论身在何处,不管漂泊多远,总能唤起源于大家族的团结刚毅之力,以及铭记于心的家规族训。

 

 

声明:来源于今日头条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