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缘|庄子说:我要回家(三)

庄凯

家谱国际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道教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籍贯,目前说法很多,但庄周故里在安徽蒙城的说法由来已久。翻阅典籍你会发现,“安徽蒙城说”在唐宋及以前是没有争议的,将庄子的“蒙”说成是在河南归德(今之商丘)的蒙泽(今商丘东北),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是从明代的《广舆记》和《一统志》开始的。由于有了这个说法,明代以后的志书,辞书及私人著作者,均不加考索,予以引用。

    学者王振川、孙以楷、钱耕森以及蒙城县内的学者芦干、张真等先生为庄周是安徽蒙城人一说,研究了不少年,也搜集了不少的证据,作为我这个庄子后裔及老庄的爱好者,自然也搜集了不少新的证据,下面列举出来以飨读者,并供老庄的研究者参考。综合以上所述,再加上文献史志的记载,如果论证的有理,又有充分的证据,那么这种论断就应该引起研究庄子的学者们注意了。另外知道了庄子到底属于哪个地方的人,对于研究庄子的文学艺术以及思想渊源诸方面的问题都大有裨益。比如,如果我们知道庄子是属于淮河流域的人,那么淮河流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又与老子的家乡有什么联系?淮河流域是不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邹鲁大地为什么孕育了儒家?淮河流域为什么孕育了道家?回答这些问题应该说对于庄子的研究,对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都非常的有好处。

一、关于文献史料

    太史公《史记》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司马迁作史记,遣词造句十分严谨,而在记述庄周故里时,一句话连用两个“蒙”字,决非偶然,亦非笔误,更非“语焉不详”。据《蒙城县志》和史学家李灿先生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蒙地(今安徽省蒙城县)主要属楚,处于楚、宋争夺的边缘地带,直至楚国灭亡,此后有史可考的三百年间不是封国,没有建制。故而太史公言及庄周故里时,无法言其国言其县,然而,为了不让后人误解,在“蒙人也”后,“漆园吏”前,又加一“蒙”字,意思是说:庄周是蒙地人,在蒙地之漆园为吏。即是说:在有“蒙”又有“漆园”的地方,方是庄周之故里。

    笔者引用了中国古代史料,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今天的蒙城确是庄子生存时期的“蒙”。楚国的北部边界,在庄子时代,从未到达过商丘。现在的安徽蒙城,在战国时期地处几国交界之处,在战国的兼并战争中,曾先后被楚、宋、魏所占有,故有“宋之蒙”、“梁之蒙”、“楚之蒙”的不同说法。所以,说庄子是宋人、是楚人,都无可厚非,但这些方都是指同一个地方——今安徽蒙城县。从而认定安徽蒙城是庄子故里之“蒙”。

    朱熹说:“庄子生于蒙,在淮西间。”“庄子自是楚人。”(《朱子语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王国维说:“老庄之徒生于南方。”(《中国近代文论选》〈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

    冯友兰说:“蒙为宋地,庄子为宋人,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1933)

    我们考察春秋战国的历史可以看出,楚灵王八年(公元前533年)楚使太子建居城父守北边界。可见此时楚国的北界已经到达今安徽省亳州市南。换言之,今亳州市南之涡阳蒙城等地,此时应在楚国的控制之中。(参见《史记•楚世家》)

    春秋末年,楚国已经占有了陈国,宋国的南部也已为楚国所有,但是,以商丘为国都的宋国在灭亡之前(公元前286年),商丘从未被其他国家占领过。

家谱国际

    在庄子存世期间,蒙城确实是在楚的控制之下,或者是在宋国与楚国轮流控制之下。战国时期的国土有极不稳定性,否则就不叫“战国”了。比如说,宋最后一位宋王君偃,“十一年(公元前318年),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史记•宋微子世家》)从宋都商丘至蒙城正好三百里。可见,庄子晚年也仍是在被楚国长期占领后又被宋国夺了回来的“蒙县”生活。说他是楚人,是宋人,实在没有理由说那种说法不对。司马迁用心良苦,给庄子列传,“庄子,蒙人也”,实在也不能明确说他是宋国蒙人或楚国蒙人。

    蒙城由“蒙”而来。蒙在秦汉之初是蒙县。《汉书•地理志》,梁国有八县,正包括了蒙县及其周围的砀、下(夏)邑等县,“蒙县”正式称“蒙城”,当在后汉。《后汉书•郡国志》:豫州,梁国有九城。其中有蒙。蒙城正是梁国九城之一。

    有学者以为,现今的蒙城是北魏孝文帝大和七年(公元438年)是在山桑旧址上新建的。不是西汉的蒙县。山桑县在《晋书•地理志》已经出现了,《隋书•地理志》山桑属谯郡六县之一。《晋书•地理志》中蒙县与山桑县同时出现。蒙在梁国,山桑在谯郡。蒙与山桑相邻。晋代有蒙城县,不仅《晋书》上写着,晋代学者张湛曾经作《列子注》这本书,宋代学者褚伯秀在写《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计106卷,见《道藏》15-175)时引用了张湛的话:“张湛《列子释文》载:庄子,宋之蒙城人,为梁漆园吏。著书五十二篇,郭象合为三十三篇。注之一云:向秀先注《庄子》二十八篇而卒,郭象得其书足成之,以行于世。”

    这里不仅记载了《庄子》整理成书的经过,而且十分明确地说了:“庄子,宋之蒙城人。”虽然引文时是宋咸淳元年(宋度宗,公元1265年),但那时古代史料多于现在,张湛的《列子释文》当存于世。张湛,东晋学者,字处度,高平(山东金乡西北)人,仕至中书侍郎,光禄勋。显然,“蒙城”这个地名不是唐朝才有的。晋代人也称它为“蒙城”。张湛说:“庄子,宋之蒙城人”,应该说,此前(当是后汉),“蒙”就已经称“蒙城”了。《南齐书•州郡志》中蒙与城父同属梁郡,蒙正在城父南,是蒙县并入山桑,后又将山桑改为蒙城。所以,不能只看唐书,也要看看唐以前的史料。这个蒙县,或者叫蒙城,在这数百年中,确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改变名称。但是,改成“山桑”的,确是一段不太长的历史。山桑是一个很小的昙花一现的侯国。因为,“蒙”的历史沉淀是更为久远的。所以,从唐以后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再没有人能改动这一地理名称。

二、关于濮水、濠粱

    《秋水篇》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濮水,《释文》曰:“濮水音卜,陈地水也。”又据《水经注》所载,濮水从古渡荡渠分出,自今河南淮阳东至鹿邑南,确系春秋时陈地之水,然而濮水又继续向东,略循今芡河至安徽怀远县南,注淮河。《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涔还”即指此水入淮处,沙水即为濮水之别称。《水经注•渠水注》:“沙水东注,即消水也。俗谓之欠水也。”《水经注•淮水》曰:“淮水于寿阳(今寿县北)……复肥水注之。……然则濮水即沙水之兼称,得复肥,(今西肥漓)通目矣。”据上,濮水由陈地入楚,注淮水,是一条漫长的水路。但陈早已为楚所灭,所以,无论庄周隐钓于濮水的开源处、还是入淮处,都证明庄周的确家于楚。《秋水篇》又记庄子与惠施辩于“濠梁之上。”在安徽凤阳县东南二十里,亦名东濠水。成玄英疏云:“濠水名,在淮南钟离郡有庄子墓在焉。”钟离郡故治即凤阳县钟离故城,战国时为楚地。濠水北流入临淮关,其至蒙城以及怀远县南濮水入淮处,都不过数十里之遥,大约在庄子隐钓濮水,即在离濠上不远的濮水入淮处一带。如果庄子不是楚“蒙”人,而是宋“蒙泽”人,且又不做官,居家又极贫,无隔夜之粮,怎么可能从商丘东北的“蒙泽”跑到三、四百里处的濮水钓鱼,且与惠施论辩游鱼之乐?濠梁,在今安徽凤阳境内,距离今蒙城县一百多华里,两人结伴出游,顺濮水而下则一日可至,顺水顺情而顺理。

家谱国际

    宋代的山水画家李唐,各位方家应该熟悉,他是一位人品正、画品高,震烁古今的现实主义伟大画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长夏江寺图》卷、《采薇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濠梁秋水图》卷(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他的画作多以写实手法,《濠梁秋水图》也不例外,作品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整个画面显示出一副浓郁的深秋景象。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庄子和惠子坐于岸边,两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颇见精神。一人面对观者,一人侧面作交谈状。此作品的故事便是取自《庄子·秋水篇》,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游鱼之乐”时的情景。

    常征先生的《从庄子隐钓濮水看庄周故里》一文,亦认为庄子为楚人。他认为庄子隐居于楚地濮水,楚王遣使欲聘庄子为相,春秋战国之世,楚宋大都处于敌对之势,楚王遣使携带重礼、深入敌境聘庄子,实不合于事理,故庄周隐钓之处,必在楚国,而庄周必为楚人。

    有学者不赞成常征先生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邦无定交,上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诸侯越出封界招揽贤才以图强,士奔驱列国游说君王以逞能,是司空见惯的,所以不能以楚王遣使聘庄周,判定楚为庄子之母国。

    我们认为,“士奔驱列国游说君王以逞能”,确是司空见惯的,如春秋时的孔子,战国时的墨子、孟子、稷下先生等,但是,“诸侯越出封界招揽贤才以图强”,似很罕见。前者是士人的个人行动,士可以自主决定;后者则涉及两国关系,使者不经过主权国的同意,恐怕是不能随意入人之境的。所以,正如常征先生所说的那样,楚王遣使宋境招聘庄子,是不合情理的。孔、孟、墨都是贤者,从未听说哪一位国君遣使越界到鲁国聘请他们。越王欲聘请墨子,也只能请墨子的学生从中转达他的意思。虞人百里奚有贤才,晋灭虞,百里奚成为晋献公女秦穆公夫之奴,在赴秦途中百里奚逃至楚边邑,秦穆公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羚羊皮赎之”。一个秦国的奴隶,逃到楚国,秦穆公不能派人去把他抓回来,也只能以五羚羊皮去赎,可见,“诸侯越出封界招揽贤才以图强”,是不可能的。

三、关于庄子祠堂

    蒙城庄子祠堂,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在漆园城内。苏东坡为之作《记》曰:“庄子者,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见《苏东坡全集》)。即是说,庄子故里蒙城之庄子祠堂,是王竞始建,而且是王竞在蒙城当县令时所建。王竞为朝廷秘书丞,占有文书资料,他在蒙城为庄子建立祠堂,决非草率。他地也有庄子祠和苏氏《庄子祠记》的,但是,如果王竞并未在其地当过县令,则其地之庄子祠堂,即非王竞所建,其地苏氏之《庄子祠记》文,便不是王竞所求之正版文本了。

    秦汉以来,文人墨客为蒙城留下咏庄诗文和遗迹者代不绝书。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金国丞相刘海、道教大师陈抟,都因仰慕庄子来蒙城隐居求道,在蒙城留下了嵇山及唤嵇楼、陈仙桥和陈抟卧迹、刘海庙与刘海井等遗迹。宋朝研究老、庄之学者甚众。理学大师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庄子自是楚人”“庄子生于蒙,亦淮西间。”著名文学家苏舜钦,“举士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见欧阳修《苏君墓志》)。苏舜钦任蒙城知县时建清燕堂,今遗址尚存。王安石为之留《题蒙城清燕堂》诗,诗中有名句“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见《王荆公文集》)。苏东坡为蒙城作《庄子祠堂记》。此四位文豪,均为一代宗师,而王安石号称稽古,考史亦有建树,四人异口同声,称蒙城为庄周故里。故晚明蒙城知县李时芳在崇祯五年(1632),重修庄子祠时,所作《新修庄子祠记》中说:“以东坡之才、介甫之学,为宋人一代宗工,宁有考证不确而轻托诗文者乎?”

    据《宋史•苏轼传》:苏轼青年时代就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说《庄子》启发了他对世事的体悟。如《传》中言:“比冠,博通经史……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他既然极推崇《庄子》,那么,对于庄子故里的混乱记载,他不会不关注、不思考、不有所辩证的。苏轼读《史记》、抄《汉书》,“博通经史”,尤其对《汉书》,甚至能“背诵如流”,已成历史佳话。古人治学,文史是不分家的。学文必读史,治史必学文。苏轼不仅是“诗文高手”,更是对文史“学术领域”有很深的研究的人。所以,有些人认为:“苏东坡为蒙城作《庄子祠堂记》是没有经过考察、论证的”。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

四、关于皇帝颁诏

    为庄周故里在蒙城作证的皇帝有两个,一是风流天子唐明皇,《旧唐书》有记:唐天宝元年二月,颁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书为南华真经;九月,诏命庄周故里隋山桑更名为蒙城,沿用至今。唐明皇崇道信道研道,尊老子为祖,不可能不考不证而轻易颁诏。命名“蒙”城,而不命名“南华”或其它,除沿用商代“北蒙”古城之名外,兼有“庄子者蒙人”之城,或曰“庄周故里蒙”地之城,应是其考证了“庄子者,蒙人也”之后的必然结论。二是宋徽宗,据《宋史纪事本末》和《中国历代帝王录》记:宣和元年(1119)六月,自称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追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攻宋,徽宗禅位后东下,经亳来蒙城,祭拜庄子。两位皇帝均视蒙城为庄周故里,决非一时心血来潮。

五、关于出土文物

    蒙城县文物局先后发掘发现有关庄子的石碑七块,尤以宋代苏东坡《庄子祠堂记》碑和明代宗伯汪镗《新建庄子祠记》碑为珍贵。今蒙城县漆园古城址发现刻有“漆园”字样的墓碑一块。在离蒙城百余华里的阜阳,发掘的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出土了《庄子》一书的竹简,夏侯灶逝于公元前165年,距庄子逝世不过百余年,这应该是《庄子》一书的最初版本。距离蒙城一百多华里的颍上、临泉两地,出土两件战国兵器,一为戈,一为剑,二兵器上均铸有阴文鸟篆“蒙”字,当为蒙地所铸造,这又为蒙城战国时期仍称为“蒙”,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些文物现存于蒙城县庄子祠,县文物局和阜阳市博物馆内。

    至此,我们已经通过了庄氏渊源、地域文化、文献史志、文人传记、濮水濠粱、庄子祠堂、出土文物等一系列的论据、论证,证明了庄子故里之所在。至于庄子墓为什么在河南民权?他为什么没有死在他的故里?由此使我联想到了“老子骑青牛出关西去”再也没有回来,就是说:老子也没有死在他的故里。我不知道这与道家主张一切不落定处,让一切都在大化中运行,所谓“超逸绝尘”有没有关系。因为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河南民权的“庄子墓”是他真正的墓葬还是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而给他建造的“衣冠冢”。 所以,在这里我不做任何的论述和论证而保持默认的态度。

    虽然我没有证据证明民权“庄子墓” 是他真正的墓葬还是他的“衣冠冢”,但我还是可以对他为何会葬在民权做出如下推测: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道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已经成为“显学”。庄子在当时也是一位名声显赫的人物,他的弟子应该也不少,也会时常受到外出讲学的邀请。所以他的活动范围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蒙城,他的足迹有可能遍布现在的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因山东曹县、东明和河南民权相毗邻,他有可能经常在曹县、东明、民权这一带活动。庄子由于年事已高,在讲学的过程中身染重病,葬于民权不是没有可能。于是后世为了纪念这位先哲,刻碑立传、地方史志予以记载,民权和东明留有庄子的遗迹,也就不足为奇了。就这样,一位仪态万方的文哲大师,以一种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一般人看来那令人万般惶恐的无限的虚无,这就是庄子。据学术界考证,庄子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

    话又回到本文的开始,我们一定要把“祖居”、“故里”、“故地”和“故居”给搞清楚,也好让化成蝴蝶、飞了两千多年脚没沾过地的庄子回到家里歇歇脚。

    依我看来,山东曹县、东明县和河南民权县三县,可以联合成立庄子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庄子学说及其现实意义,也就没有必要再争庄子故里所在之地了。

 

声明:来源于庄子后人庄凯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

作者简介:

       庄凯,字博翔,号南华后人;斋号:三友斋。1970年出生于皖北古城宿州市。大专文化,自幼酷爱书画、金石篆刻艺术。师承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徐悲鸿再传弟子沈万鹏先生;金石篆刻受教于宿州印社社长刘庆海先生;楚简书法受湖北仙桃书协主席、楚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何慧敏老师指导。国画作品在全国性书画大赛中屡次获奖,并多次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近期作品《年年有余》被《当代书画家墨迹大观》收录;扇面《羲之爱鹅》被吴昌硕故居永久性收藏。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员、美术家协会会员、宿州印社常务理事。酷爱中国古文化,对庄子及楚文化有近十年的研究。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