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弘扬家训文化传统《裴氏家训》再版序

裴氏

家谱国际

    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即使是在秦、汉之交,真正的宗法制度基本解体之后的封建社会里,宗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宗法组织依然存在。其时国是家天下,四海之内,莫非王臣,由天下至封国,再由封国到县乡,再由乡到家,以君为臣纲与国法来统之。在家族内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则以家法来统之。如此一以贯之,将每个人均纳入了王法与家法的控御之中,真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失”。在这个家国一理的体制中,国法发挥着自上而下的统治作用;而家训自下而上发挥着束身守法奉国的作用。这样“从家训到乡礼,再到地方志书,均体现儒教以礼治国的文化观念。”家训与乡礼以及国法相配合,使家庭伦理和礼仪教化具体化,具有了深入家内管理与个人修身的渗透力,以及包容家法的涵盖性。这样,国法、乡礼与家训三管齐下,朝廷、地方与家族齐抓共管,又充分发挥了个人修身的自觉性,社会自然大治。这种家族“自治自教”在地方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传统管理模式,有益于地方社会管理,从深层次的细部化人淳风,从根基上最广泛地巩固了国家统治。因为“乡者家之积”,于是乎“礼行于乡,则王道备。”古代士人的人生价值集中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目标上。这在当时那种家国同构的社会建构中具有普适的意义。由于其中包含四个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故能适应社会的各个层面,自然成为国民人生目标的普遍追求。

家谱国际

    教育是育人强国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而家族教育则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家学家训是家庭教育的工具和产物,家风和言传身教则是育人的无形力量,族规家训是族人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也是法规性的条款制度。家训将道德自律与违规惩戒熔于一炉,具有教化和法治的双重功能。家规与国法相辅相成,以国法与教化的双重形式向社会人心渗透,遂使儒家道德与教化理念润物无声,沁人心性,以至成为“德”与“法”的延伸和补充形式。因此,家训编制历来均受到国家和家族的高度重视。制定族规家训,贯彻落实其中规范,树淳正家风,育有用人材,为社会荐才献力,是家族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国史、方志、家谱组成了中华史学的三大分支;伦理(社会、政治、家庭三类伦理)、“三礼”与家训合构成中华传统道德的完整体系。

    家训是家长用以训诫、劝诱教育培养后代的文字,是社会道德文明礼仪、家庭伦理的集中解说,是家庭文化建设的生动体现。和谐美满的家庭是和谐安宁社会的坚实基础,注重蒙养教化,重视家教,培育淳正家风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文化史上,家训至少也有三千年之久的历史了。早在西周之初,周文王就有《训公子(姬)发》,孔子有对孔鲤的过庭之训。孔门后学所辑的《论语》,墨家弟子所辑的《墨子》,以及儒家经典的《孝经》、《周礼》、《礼记》、《仪礼》等,其中除了政治、哲学、国家制度、外交等内容外,基本上均可作家训观。先秦确立的修身齐家传统,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风潮中得到继承、发展和弘扬。家训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齐家治国、开创文景之治与武帝雄霸天下的局面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与隋初,出现了《颜氏家训》这部系统的家训。唐代出现了帝王家范《帝范》,在我国很有代表性。尤其是前者,内容宏博,含序致、教子、兄弟、婚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言证、杂艺、终制等二十篇,成为千古家训的典范。其中还包含语言、训诂、音韵等内容,堪称家教的百科全书。以至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赞“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宋代以降,家训之作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明清时代,家训朝家法的倾向发展,成为国法的补充形态。几乎每个像样的家族均有自己的家训。新中国伊始,提倡集体主义观念、公而忘私,打击家族宗法势力,才使家训从社会上销声匿迹。近年来,随着家庭观念的淡化、家族组织的解体,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人们这才逐渐意识到家教忽视不得,家训不可没有。

家谱国际

    古代,名门望族的家训往往雕版刊印,以单行本形式在族内发行,或附载家谱之中。其中借鉴意义较大的单姓家训,还可能被官私刻坊付梓印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纵观历代族规家训,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名目不一,体例各异。

    关于家训的名称,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称族规(或单称规)的有:《浙江天台裴氏族规》、《江西九江庐山裴氏族规》;

    称家训(或单称训)的有:南朝王褒《幼训》、陆游《放翁家训》、高攀龙《高氏家训》、颜真卿《颜氏家训》、包拯《戒廉家训》、叶梦得《石林家训》、朱熹《朱子家训》、孙逢奇《孝友堂家训》、庞尚鹏《庞氏家训》、吕本中《童蒙训》;

    称戒的有:郑云《戒子书》、刘备《戒子书》、诸葛亮《家戒》、《戒子书》、羊祜《戒子》、萧嶷《戒子》、南齐王僧虔《戒子书》、姚信《戒子》、三国王昶《戒子侄》、三国向郎《遗子戒言》、嵇康《家诫》、李秉《家诫》;

    称家范的有:司马光《家范》、袁采《袁氏家范》;

    称规矩的有:范仲淹《义庄规矩》;

    称规范的有:郑太和《郑氏规范》;

    称格言的有:清朱伯庐《治家格言》、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称要言(或单称言)的有:范纯仁《戒子弟言》、吴麟徵《家诫要言》;

    称家则的有:徐三重《家则》;

    称诀的有:徐奋鹏《教家诀》;

    称药言的有:姚舜牧《药言》;

    称训辞的有:吕坤《孝睦房训辞》;

    称文的有:邵雍《戒子孙文》;

    称杂录(或录)的有:袁衷《庭纬杂录》;

    称箴的有:元代郝经的《家人箴》、明方孝儒《家人箴》;

    称篇的有:陆九韵《居家正本制用篇》;

    称语的有:张英《聪训斋语》、张履祥《训子语》;

    称教的有:辛冠英《戒子从军入蜀教》;

    属于家书的有:西汉马援《戒告兄子严敦书》、刘商《戒子歆书》、东汉郑玄《戒子益思书》、梁徐勉《戒子崧书》、宋胡安国《与子书》、曾国藩《谕子纪泽书》、三国刘廙《诫弟纬书》、三国虞翻《与弟书》、唐柳玼《戒子弟书》、唐卢氏《训子崔玄暐书》、颜真卿《与绪汝书》、明徐媛《训子书》、明李际阳母《与子书》、彭士望《示儿婿书》、左宗棠的《致孝威孝宽》、张之洞《与儿书》、纪昀《训次儿书》;

    专为训练淑女的家训有:蔡邕《女训》、宋代《温氏女训》、班昭《女戒》;

    其他家训还有周文王《诏太子发》、吕祖谦《辨志录》、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东汉赵咨《遗书敕子胤》、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南朝宋颜延年《庭诰》、唐舒远舆《贻诸弟砥石命》、宋代欧阳修《示子》、司马光《居家杂仪》等。

    关于家训的种类大致有石刻家训、竹木简牍家训、书卷式家训、照壁砖雕式家训、口传式家训、曲词式(可传唱)家训等。

家谱国际

    关于家训的形态,基本有书卷形态、信函形态(戒子书信),言行形态(家长的言传身教)、艺术形态(木石楹联、条幅中堂、书法格言警名、照壁屏风雕刻)与史传形态(先贤的事迹)等。

    至于家训的体例,常为序言、目录、凡例、正文、跋。正文部分可分小标题(或以序号为次),分则分条;或按总则、分则、附则,先分三大块,以下再列具体条款;或分目分条,以纲统目;以子题为纲,以细目为条。在表达上,或为散文,或为韵文,韵文多以五七言为主,或韵散结合。

    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基本以儒家系统的价值评判为道德标准,使得仁慈、博爱、敦厚、和平、忍让、宽恕、恭俭、善良、孝敬、清廉、忠实、勤谨等成为传统道德的主体内容。两千五百年来,儒学不可动摇的一统地位,使之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品性之中,薪火相传,蔚然成风,以至于形成一种良好的作风、家风、乡风、世风、国风。风尚所染,使风化成为一种惯性洪流,社会每一个分子无不随波逐流,在传承弘扬中与时俱进。

    从内容看,家训一般具有思想内容的系统性。家训一般因名称的不同而异,有的称训,多为正面的诱导;有的称戒,多为禁绝告饬;有的称书,往往内容单一,因事而发,极有针对性;有的称法,往往是违犯家规的惩处。但总起来讲,基本内容有立志、修身、立业、忠君、爱国、为官、清廉、守法、祟贤、睦邻、互助、务本、行善、通婚、强身、健体、择友、尊礼、循规、慎行、蒙训、女戒、节欲、勤劳、禁赌、戒嫖、戒烟、戒斗、息讼、正心、端行等,具有教化内容的完备性、系统性。

    在表达上,家训语言文字具有通俗性。家训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采用俗谚口语,朴实无华,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以适应多个年龄档次,各种文化程度的对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便于记忆咏诵,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的教化性。

    在理念上,家训的价值观念具有复杂性。训育教化的有效性。时移世异,代有其风。道德标准、伦理观念是非评判,各代自然会有一些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观念难免不再顺时应世,成为过时的陈迹。历代家训流传至今,其中难免积淀这样那样的糟粕,诸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红颜祸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职业歧视,愚忠痴孝,门第观念,富贵在天,生死有命,因循保守,重农抑商,因果报应,上智下愚,明哲保身等等。均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这种历史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由社会的变异性和观念的复杂性决定的。

    国有法,家有规,这样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订了家训,明正典范,将理想人格具体化为品质要求和行为规范,具有现实行为的可操作性,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家训注重正面的诱劝,家戒侧重于戒饬惩处,正反结合,并行不悖,共同发挥着训育教化作用。实践证明,家规与国法互补的教育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当今社会,人的社会性大大增强了,这固然是大势所趋,没有什么不好。但其一个伴生物就是家庭观念的日渐淡漠。加之西方腐朽文化的日渐渗透,家庭观念日益面临严峻的挑战。诸如亲情淡化,孝道废弛,生不养死不葬,遗老弃婴;兄弟睨墙,形同陌路;邻里漠视,不仅有难不帮,见死不救,甚至以邻为壑,渔肉他人;夫妻同床异梦,各有所爱,第三者泛滥;夫妻互相猜忌怀疑,跟踪盯梢,以致反目,对簿公堂,甚至亲下毒手,雇凶杀人。更有甚者,还要碎尸灭迹。离婚率大幅快速攀升,家庭极不稳定,单亲家庭增加;父母出外谋生,产生许多留守儿童;叛逆青少年大增,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无人管教;不良少年激增,结伙作案,为害社会;由于家教的缺失,有的父子兄弟变成一伙强贼,有的亲戚朋友成了一窝黑恶势力,无恶不作,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稳定,引起社会恐慌心理,使人们失去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及法制的信赖程度。更可怕的是警匪一家,官匪一伙,在某些地方已经达到改变一方风气,几使天地变色,令人怵目惊心的地步。观念的裂变,道德的滑波,家庭的解体,家教的缺失,已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这一颓变始于“五四”运动时不分青黄皂白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全盘否定。“五四”作为文化启蒙、思想运动和政治抗议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但过分的偏激,又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采取文化虚无主义的简单态度,粗暴地要一概打倒孔家店,扬弃封建文化,在倒掉脏水的同时,连本该留下的婴儿也扔掉了。这样否定一切,割断历史,动摇了传统的道德伦理,伴随着建国后斗争哲学的高扬,大批人性论与稍逊人性化的法制思想的强化,亲情孝道又屡遭风吹雨打;文革中横扫封资修的暴风骤雨,更使人性、亲情蒙受了一场灭顶之灾;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和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更是釜底抽薪,“只认钱,不认人”的新价值观,从根本上瓦解了传统道德的基础,使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以至于成为蕴酿矛盾、诱发问题、社会动荡的祸根,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这一严峻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化,从根本上讲,无非含“立教”,“明伦”与“修身”三个层面。“立教”就可以以家达乡,“明伦”就可由亲及疏,“修身”则可以以内制外,内圣外王。这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教民六喻“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之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族人通过“正身、正家、正礼、正乐、正赋,正军伍”式遵家训、奉王法的社会实践,就可由身及家,由家及国,实现“正身则天下治,正家则天下定,正礼则天下化,正乐则天下和,正赋则天下富,正军则天下安,普天亿兆以修身为起点,使个人的德行善举,由家而族,由族而乡,实现以家达乡,敦伦淳风,从而建立理想和谐社会。士大夫们要以身作则,为民表率,以德缓刑,以礼辅法,以风化俗,以绅助官,就可以承担起修齐治平的社会责任,发挥应有的社会示范作用。

    当今,望子成龙的家教方兴未艾,热火朝天,但多是不惜工本,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补课、考证、过级竞赛,参加特长班辅导,走音体美小三门的升学之路;为孩子请家教,甚至请保姆。但关怀仅集中在知识、特长与健康几方面。相对于古代的家教而言,当代家教所严重缺失的正在于爱心培养,良好习惯的训练,健全人格的培植,道德基础的夯实,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塑造。为了重塑道德圭臬,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品格境界,当代社会不仅需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也需要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还需仿效古代家教作为社会教育体系的必要补充,重新发挥家训在育人化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恐怕不失为“树家风淳世风”的一条广阔途径与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对于这一点,不少有识之士已印行本宗族的族规家训,在族内发行,充分发挥最小社会单位——家庭在社会教化中的教化功能,将教育的触角伸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实行全天候的教育,这是任何社会公共教育均难以做到的。我们不无欣慰的发现,具有优良家教传统的裴氏家族,敢为天下先,率先再版了《治家瑰宝》(裴尚苑辑,台湾出版)、《裴氏家训》(裴世平辑 黄山书社)两部家训专集。

    鄙人拙著《裴氏广记》中也收录了十余种《裴氏家训》。据本人所见《裴氏家训》现有:《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族规》(台湾)、《河东裴氏家戒》、《云阳裴氏家训》、《河南新安芦院裴氏乡规碑》及《宗谱辑训》、《河北承德裴氏家训》、《山东利津裴氏家规》、《宜兴港口裴氏家族教育篇(新)》、《江西贵溪裴氏道德规范》、《江西九江庐山裴氏族规》、《浙江常山立训》、《浙江天台裴氏族规》、安徽的《含山式和堂裴氏家训》、《黟县湾里裴氏规要》、《霍山厚德堂裴氏家规家戒》,《肥东草庙裴氏家规》、《无为濡须裴氏家训(新)》及《家训(十三则)》、《弋江裴氏名誉公家训》、《派河裴氏家训》、《霍邱绿野堂祖训》及《家训》《下塘裴氏家训》、《和县忠恕堂裴氏家规》、《安庆怀宁孝友堂裴氏家训》、《福建仙都裴氏家训》、《贵州毕节裴氏家训》、《云南镇雄裴氏族训》、《云南顺州知州东皋公家戒》、《湖北监利裴氏规戒》、《湖北汉川杨林裴氏家训》、《湖北黄陂裴氏家训》、《海南盛德堂裴氏谱训谱规》等。在裴氏众多家训中,今人世平先生的搜辑,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散布全国各地以至海外的裴氏均有本支的《裴氏家训》,其数量之巨,在百家姓中,堪称名列前茅,而且内容系统,意蕴丰厚,“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三千年来,裴氏遵循“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从政之道”的信条,强调为官应注重“四事”,即“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且要力戒“十害”,即断狱不公,听讼不审,淹延因系,残酷用刑,泛滥提解,招引告讦,重叠催科,科罚取财,纵吏下乡,低价买物等。这些从正反两面阐明了为民长官者的当为与不当为,对于今天的执政为民、文明执法仍富有积极意义。

    《裴氏家训》凝结着裴氏族人传统的家庭观、道德观、价值观,体现着积久形成的人才观,教育思想和成才途径,还昭示了正确的治家之道、处世之方、报国方式。例如:《裴氏家训》中父严子正,母慈子孝,耕读传家,勤俭治生,倡廉戒奢,早教持恒,志存高远,历难弥坚,尚清守正,忠言直论,风正人端,齐家以和,淡泊明志,为道日损、宁静致远,砥砺名节,崇尚正气,义不受辱,完善人格,不畏权贵,知足常乐,无求品高,安贫乐道,尊师重道、为学日益、反躬自省、节欲制怒、处人以礼、推诚守拙,戒骄戒躁、绝不妄议、秉公持正、杜毒戒赌、勿染黑帮、遵纪守法、亲亲睦邻等,至今仍是我们应该倡导和奉行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极个别具有封建礼教色彩者,需要批判外,《裴氏家训》90%以上的内容,仍可作为新时期我们修身育人治家的宝贵经验。《裴氏家训》堪称千古家训的范本,凡为人子孙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语)。裴氏一族人才辈出,各领风骚,除主客观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训家风的薰陶。

    家训应蕴含丰厚的人文精神,洋溢良好家风,具有独特的个性化色彩。这样才能在数以万计的诸姓家训中独树一帜,薪火相传。这就需要家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因而,历代世家成熟家训,多是一经确立,便不再轻易改变。如此才能打造千年经典。譬如《论语》、《道德经》、《庄子》、《墨子》等经典,几千年来,曾有个别自以为高明者试图修正之,否定之,但最终均不了了之。因为经典毕竟是经典,它是历史形成的。我们应尊重客观存在的历史,不宜凭一孔之见妄予菲薄,任意改动。不如一仍其旧。后人倒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凭独享的家族解释权,本着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赋予时代新意,注入新的理念,新的价值观,使之历久弥新,继续发挥原家训作为家族发展的精神主旨与方向标识的作用。对于其中些许糟粕,以批判的方法教育后人,使之弃旧图新,而重在实践中做得比家训中的格言更好。

    更可贵的是,裴氏家训族规并未停留在纸上,而是渗透在每个族众的言行中,长者率先垂范,后辈身体力行,思齐效慕,相互监督,彼此笃促,相互激励,正所谓“记得千言,不如行得一句。”时时刻刻从一言一行的小事做起。

    裴氏家训的人文精神还洋溢在先贤功德事迹、牌匾楹联,碑刻字画照壁共同营造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而且“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恭行”这种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沁泽,其化育效果远胜于生硬抽象的说教。

家谱国际

    鉴于当代家教的缺失,我们热切希望有更多家庭重新举起自己的治家瑰宝。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作为社会、国家、民族整个机体一分子的家庭,应该在弘扬民族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存在于社会,取之于社会,报之于社会”的家庭定位中,尽到一个家庭修身、育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

撰稿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西江

己丑年中秋

 

声明:来源于河东裴氏文化网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