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祠堂|金寨县汤汇易氏祠

易氏

  家谱国际

祠堂外景

祠堂名称:易氏宗祠

地理位置:安徽省金寨汤汇镇汤汇街道笔架山路左侧

始建时间:清咸丰年间,

建筑规格:一进三幢、六院二十六间


家谱国际

祠堂外景

       易氏宗祠红色旅游文化园原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寨县红色旅游基地之一,经报批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易氏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首建为易继勋公主持,前后历时十四年,耗资无算。后又经“一门九大夫”的易贞家族续建修缮,终建成一座土木结构并有一进三幢的宗祠。易氏宗祠共六院二十六间,设计合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历经多次维修后,宗祠保存相当完整。

    易氏祠还见证了党在安徽发展的历程。二十年代初,金寨县少数青年学生在上海、武汉等地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民国13年(1924年)到16年(1927年)在外地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陆续回到家乡,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团员(民国14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称“少共”)。民国17年2月,少共商南区委会成立,书记周维烔领导汤家汇、南溪、斑竹园等地青年运动。民国18年,广大团员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立夏节起义。起义成功后,汤家汇、丁家埠、吴家店等地先后建立了9个区的团组织。在汤家汇易氏祠成立了少共豫东南道委、少共赤南县委,区以下各乡成立团支部。领导豫东南、赤南县的青年运动以及少先队和儿童团工作。

家谱国际

祠堂内景

    少共道委、县委设组织、宣传、保卫、支前等科室,少共道委书记李中原、少共县委书记张良记领导青少年站岗放哨、读书识字,传递情报和打土豪、捉特务。组织青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组织少年儿童到前线慰问红军战士,到医院慰问伤病员,帮助烈军属挑水、打柴。整个共青团、少先队、童子团活动在根据地内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极大地支援红军前线作战、推动党政地方工作,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家谱国际

祠堂屋檐

      到了民国20年冬,因左倾“肃反”路线强制推行到皖西,一些团的干部被错杀,进步青年入团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民国21年10月以后,红军主力转移,县境的一些地方成为游击区,汤家汇的少共道委、县委组织活动转入地下,纳入党的活动之中。

家谱国际

祠堂内景

    抗日战争后期,笔架山大庙被国民党焚烧,农职学校迁入易氏祠,立煌县立农职黉舍在易氏祠开办。解放后易氏祠成为汤汇公社辅导区小学、汤汇公社、汤家汇镇政府办公所在地,继续发挥它的伟大作用。

    2009 年安徽省财政拨款对其进行妥善维修,维修坚持“恢复原貌,不擅加改动”的原则,确保宗祠旧貌不变,历经三年于2012年9月修葺完成。
    随后,在金寨县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2012年举行了汤家汇镇易氏宗祠红色旅游文化园开园庆典。

 

声明:来源于家谱服务中心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