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 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7日。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为亲人上坟祭扫,并通过放鞭炮、烧纸钱等表达怀念之情,但这一方式噪声扰民、污染环境,还带来火灾隐患,越来越与讲求环保、文明的时代精神不合拍。
献花、植树、朗诵、折纸船、“天堂信箱”、网上祭奠……这些文明祭奠方式开始取代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习俗,成为越来越多国人寄托哀思的方式。
虽然相隔千里,但也可以通过网上祭奠为亲人献上一份思念。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新的祭祀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由于许多原因,很多人不一定能到现场为亲人祭奠,通过网上纪念馆,一样可以为亲人献花、点蜡烛、留言,寄托自己的哀思。网上祭祀既方便又文明,很受年轻人欢迎,它为人们表达对逝者的思念提供了新的渠道,也推动了祭祀风尚的变革。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侵权联系删除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256005014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