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丨淄博:从蒲松龄书馆探寻周村毕氏家族 书香传后人

宗亲动态

        提到蒲松龄,大家都不陌生,他创作的《聊斋志异》更是人尽皆知,然而,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有一个蒲松龄书屋,或许很多人还不了解。蒲松龄坐馆33年的毕府,为当地名门望族,数代官宦之家。

修谱续谱修家谱

毕自言

  毕府主人毕自严(公元1569年-1638年),明万历二十年进士,累迁至户部尚书,他一生唯爱读书,万卷楼藏书日丰。毕自严之子毕际有(公元1623年-1692年),先任山西稷山知县,旋升江南通州知州,也喜爱读书,他两度邀请蒲松龄执教于“绰然堂”,为蒲松龄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着书环境。

  书香后人

  3月5日,记者来到蒲松龄先生曾执教和写作的地方──蒲松龄书馆,探寻毕氏家族的昨天和今天。

  “明清朝代风貌的古建筑群最北侧是万卷楼,平时村里的老少闲暇时就喜欢在这里逛逛。”据蒲松龄书馆的刘馆长介绍,蒲松龄书馆原为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旧居,因蒲松龄在此教书、读书、着书而得名,现保留下来的建筑有毕府石隐园、五书厅、万卷楼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馆长边整理着藏书边介绍说,万卷楼的藏书提高了蒲松龄的知识层面;石隐园任其徜徉,为《聊斋志异》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蝴蝶松下、西铺村头的村民和过客,为蒲松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为了传承毕氏家风,我们经常跟附近的小学和中学联谊,这里就是孩子们的学习基地。”蒲松龄书馆的刘馆长表示,她是毕氏家族后人的媳妇,毕氏家族的家训就是“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他们这一代人一直秉承老祖宗的观念,用家训从严要求自己,毕氏家族出现了很多名人,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家族文化。

  而作为周村区王村中学的一名传统文化课老师,李严严对于毕氏家族家风对当地学生的影响深有体会。“家风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都与家风有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李严严说,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受毕氏家族家风的影响,王村中学的学生以及周边几个村镇的学生普遍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毕氏家族家风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家风是人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学校会将毕氏家风贯穿到学生的学习中,同时,也会摘取一些其他家族的家风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李严严说。

  采访中,记者正巧碰到李严严在一堂传统教育课上,向同学们讲授家风的意义,列举一些名人的家风并结合毕氏家族的家风对同学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李严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图片和历史故事,把家风的传承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学生也在其中体会了家风的重要性和如何传承家风。

  在学校教育中,其实有许多家风和校风是相通。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而学校恰是培育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这里所独有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等,以及校风与家风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孩子道德价值观的培养都起着促进作用。

家谱修家谱续谱

万家村

  传承家风 发展民生

  与蒲松龄书馆相距不足1公里的万家村,是明清官宦世家毕氏家族的居址,至今仍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毕氏始祖毕敬贤从博山石炭坞迁至王村镇西铺村,毕氏在此繁衍到五世,自六世起,毕廷佐看到万家村是一方风水宝地,便迁移到万家村安家落户。

  在村口,初入记者眼帘的是两座高大的牌坊,见证着百年的光阴流转,诉说着悠久的历史。

  毕氏祖先为后世子孙立下了一条家训:守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谈起毕氏家族的家风,万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毕令德打开了话匣子:“这‘三不一守、三学一愿’的毕氏家训独具特色,直到现在仍被毕氏后裔牢记心间,津津乐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毕氏子孙。”

  “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的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毕令德告诉记者,他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为大家伙服务了21个年头,因为村里大部分人都是毕氏族人,毕氏家训代代相传,群众思想工作相对比较好开展,根据本村的实际,他们大胆创新,成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对于村里的大事,村民可以共同参与解决。如此创新的观念,在十几年前的王村镇实属首家。

  一名村民听说记者来采访毕氏家风,他竖起大拇指说,村里今天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都是因为这些年一直传承着毕氏家族的家训,而毕氏的后人都是家风的传承人,他们经常会在过节、婚丧嫁娶等场合,适时地给村里老少普及家风、家训。

  “在我们心里,大家都用毕氏家族的家训、家规去约束自己,整个村子就变得和谐了,进而也影响到其他姓氏的村民在日常行为上自律。”在文化广场上,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他们村子里很少有过以下犯上、婆媳打架的事情。每每村里有红白喜事,他们都秉承同样的理念:礼节不能减,但铺张浪费一定要不得。

  “我岁数已经大了,但只要我干一天工作,就要为百姓谋幸福,为村里谋发展。”毕令德告诉记者,在他们村,60周岁及以上老人由村集体代缴新农合保费,65-69岁村民每月享受30元补助,70-79岁村民每月享受40元补助,80-89岁村民每月享受50元补助,90岁及以上老人每月享受100元补助。参加新农合的特困村民,得了重大疾病的,可享受村里捐款机构的捐款资助。

  “只有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养老敬老在全村已经形成一种风尚。谁家的孩子对老人不好,这家人在村里的威信肯定就高不了,周围的邻居就会以各种方法来帮助、照顾老人,这样一来,做儿女的就再也坐不住了。”谈到民生话题时,毕令德说,庄里乡亲的就是一家人,这些年,他们真正做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家谱国际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