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氏是黄帝的后裔,她和其它炎黄子孙共同组成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尤其是从西汉至隋唐,褚氏家族800年绵延不绝,长盛不衰,人才辈出,始终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是当时最著名的贵族之一。纵观中华褚氏人物,凡历史各朝各代,与同时代其他门阀世族相比,褚氏即有与之相同的时代风貌,又有家庭自身的个性特点,这个特点即有传统的“忠孝”,又有自身独具特色的纯朴、厚重、慎独,并以此形成了褚氏别于其它氏族的文化特征。
一、褚氏立姓之辨
褚氏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现在有限资料考证,褚氏立姓有三种说法,或者说有三个源头。
一是褚氏出自子姓,为商后裔。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记载:“褚氏出自子姓。宋共公子段,采食采于褚。”《元和九纂》、《万姓通谱》、《通志》都是这种说法。宋共公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588年至公元前575年,这就意味着褚氏早在公元前6世纪即已出现。
二是以地名为姓
《左传》上面,曾经提到过洛阳县的南方有一处褚氏亭;《后汉郡国志》上也记载着洛阳有褚氏渠,两书并且同时认为这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的证明。这么一来,《姓氏考略》上所说的“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倒不失为有根有据了。
三是以官为姓
有关的史料详加深究,发现褚氏的出现会更早一些。早期的褚氏不仅仅生活在畿附近,而且分布也很广泛。汉人王符在《潜夫论 志氏姓》中说:“褚师氏与伯有氏、马师氏等姓氏皆出自郑姓。”《通志 氏族》载:“卫有大夫褚氏圃亦为褚氏。”正如《通志 氏族四》中宋人郑樵所言:“褚氏即褚师氏,后世略去师。遂为褚氏,就卫亦有褚师氏,不独宋也。”
二、褚氏流传之辨。褚氏自春秋立姓,其子孙绝大部分生活在郑、宋一带,也大概就是现在的山东一带。随着子孙不断增多,社会动荡,其子孙也和其它姓氏一样不断向外地迁移,但其早期的迁移情况无法考证,只有一些文字片语见诸经史。到了汉代,见诸史籍记载的褚氏人物就更多了,我们只能从这些见诸史籍的人物,结合现有的家谱,作进一步的推断,资之明晰褚氏流传的大概轮廓。 据目前所能看到的汉之前据资料表明,褚氏传至汉代末年,至少应该有三个大的族聚群体。
一是河东褚氏
《史记酷史列传》中记载有河东褚氏褚广,目前我们认定褚广为河东褚氏的始祖。河东即今日山西大部,黄河以东之统称。据今天山西洪洞褚氏有关资料记载,褚氏族人在此地居住甚久,并号称中华褚氏的大房(老大、长子之谓)。河南、青海等华中、西北地方褚氏都认可自己是从山西迁出的。其后代名人有《后汉书》中记载的东汉灵帝时期的南阳郡守褚贡、东汉党人“八俊”之一的褚凤,后期名人褚铁等。目前全国褚氏族人基本上都尊河东褚氏为大房,兰陵褚氏清代修谱时,也在家族谱书上如此记载。
二是兰陵褚氏。兰陵郡在今日之山东,兰陵褚氏始祖褚大,据《汉书》记载,褚大为汉儒董仲舒的大弟子,做过五经博士,汉武帝时期曾以特使身份巡行郡国,或抚恤鳏寡废疾,或检举纠查私铸钱币的地方官吏,官至梁相。这在《史记 儒林列传 董仲舒传》、《史记 平准书》、《汉书 武帝经》中均有记载。兰陵褚氏子孙众多,目前可能是全国最大的褚氏族群。兰陵褚氏名人众多,汉末褚氏族人褚燕与张角等举旗聚义,银枪飞舞,动摇了刘汉天下。张角死,褚燕为报张角之恨改名张燕,仍带领黄巾军纵横天下数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兰陵褚氏文武百官,数不胜数,子孙繁盛不衰。
三是阳翟褚氏。阳翟即今日之河南禹州,是所有褚氏共同尊奉的祖居之地,也可以说,全国绝大数褚氏子孙皆由此迁移。本节所说的阳翟褚氏大部分生活在江、浙,也是褚氏见诸记载最系统的褚氏族人。阳翟褚氏尊褚重为第一人,褚重为三国时代人,在吴为官,其子孙居于吴越。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记载:“元成间有褚先生少孙,裔孙重,始居河南阳翟。”显然,褚少孙为阳翟褚氏的开山之祖;而褚重该是阳翟褚氏第一人。这段文字同时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褚少孙原不在阳翟,而是另有其它住地。二是到了裔孙褚重,才第一次在阳翟定居。据《湖州褚氏家谱》记载,湖州褚氏将褚重列为始祖,是有道理的。新唐书为宋代所修,它的记载应该可信。三国时褚结曾修《褚氏家谱》,唐开元年间,钱溏褚氏褚无量曾校对此谱,褚无量就是褚重的后人,对这样的说法无异议。如此可能性认定,褚重不仅是阳翟褚早的祖先,也是江浙褚氏最早的祖先,江浙一带的褚氏也即阳翟褚氏无疑。
这三个褚氏族群虽独立成群,应该也有一定传承关系。因此河东褚氏与阳翟褚氏、兰陵褚氏与阳翟褚氏的关系必须要弄明白。阳翟褚少孙在元成之间任博士、补史记,汉元帝在公元前48年在位,成帝在公元前31年在位。兰陵褚氏始祖褚大在汉武帝时任梁相,武帝在位是公元前140-前87年间。先于褚少孙100-40多年,其二者有何联系,无法作进一步考证。是否可以这么推论,一是兰陵褚氏居住群先于阳翟褚氏,二是阳翟褚氏与兰陵褚氏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也就是说褚少孙是由山东迁入河南。
关于河东褚氏,见诸史传者不多,但到东汉时期河东褚氏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是无疑的,这不仅从史传中可以检索,就是现在的多处家谱也有类似记载,但河东褚氏在史传中的记录比兰陵褚氏和阳翟褚氏都晚100多年,其传承关系也无法探究。有一点可以肯定,战国时期河东地区是战争最多的地区之一,而战争、灾害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河东褚氏是不是此时由当时的宋国迁入魏、韩之地,有待后贤者作进一步论证,其所见诸史记者晚其它褚氏100多年是因为史记所能记者,是历史人物罢了,河东褚氏此时尚无可记之人。在这里还要论证南阳褚氏与河东褚氏有没有传承关系,因为南阳褚氏与河东褚氏同时出现在史传之中,而南阳褚氏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只是有很多地方有褚氏的地名而无褚氏的人居住了。
现在已经明确了,兰陵褚氏最早(汉武帝时期),阳翟褚氏次之(西汉元帝时期),河东褚氏又次之(东汉),且三者各成体系。
明确了褚氏三个大族群情况,再看其族群流动就好理解了,族群的流动主要与我国的国情有关,秦之前,我国基本上是分封社会,国域小, 人口流动范围小,流动慢。秦汉之时,我国统一,疆域扩大数十倍,人口流动急骤增加,因而族群分裂加速。且分布十分广泛。
从现有的资料查证,我国人口流动有几个明显的阶段,秦汉之前向西流动较多。西普时期,由中原向四周迁移较多。元明之初时,向东流动。元末明初又由东向西南流动。这就有了江浙填江西,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之说。这里说的是大流动,是全局的,大范围的,其间有中原向西南和东北的小范围流动没有一定特定条件,这种流动只要有社会动荡一直就没有断过。至如褚氏的人口流动基本上是按上述方式流动的,但异于这个特征的就是西晋时期褚氏逐步成长为贵族,阳翟褚氏人口也逐步从河南迁入江浙。但具体的传承无法一一考证。但褚氏传承有几个情况是可以概括的。
一是主动迁移
如浙江省的一支是如此记载的:永康褚氏,郡望河南。始祖为唐大学士褚亮三十世孙褚惟诚。时为钱塘府 学廪生,游学永康山川,形胜卜吉,于北宋景元年(1034)从杭州褚 家堂避难婺永武平之石墩头。传延十世,迭遭丧火,续居不安,与昆弟合议商定,各卜吉利,携子迁居各地。褚思安留居石墩头。思愈迁光瑶,思钦迁青龙,思憩迁上营基,思恕迁杜塘,思清迁孙坑章村,思愚、思忠迁青田仁溪,思愿迁丽水下河,思恒迁缙云县河南,后析居越尘。
祖居地:石墩头 属新店乡。
聚居地:光 瑶 属前仓镇。褚惟诚十世孙、德行1褚思愈,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从石墩头迁此。"文化大革命"以前,原有褚氏宗祠,创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砖木结构,上、中、下三进,大小共27间,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位于村东北角主道之旁,坐北朝南。宗祠为安妥先灵和祭祖之用。上厅安放嗣孙繁衍位牌。东厢一为忠臣孝子义士位牌,东厢二为宗功位牌,西厢一为烈女节妇贤母位牌,西厢二为延祀位牌,上厅西边一室为青龙思钦公裔下子孙安主位。康熙三十四年,光瑶、青龙合约,宗祠归主,合族共祭。每年二月十五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春秋祭祀。
青 龙 属古丽镇。始祖德行褚思钦,约于宋淳熙初年(1174~1178)从石墩头迁此。
上营基 属前仓镇。在馆头与和乐桥一带。始祖为褚思憩。
杜 塘 属前仓镇。始祖为褚思恕。
孙坑章村 属前仓镇。始祖为褚思清。
二是因故外迁
福建褚氏族谱的记载是:唐朝褚遂良为相,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遂良公以先帝托孤顾命身份力阻直谏而被贬,其子 少卿公随公南下,居武荣之安海,自此时起,福建省才开始有了褚氏。传至六世祖崇德公开 始迁移至南安十二都蓬岛侍御山下,在此(即今南安市蓬华镇蓬岛村)拓土开基繁衍生息, 曾一度昌盛。
明朝嘉靖40年(即公元1561年)是年永春大饥荒,族人褚铎参加了永春蓬壶吕尚四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并成为该农民起义军的三大将领之一。义军曾发展至三万多人,后 因时局剧变,起义失败,义军首领吕尚四阵亡,褚铎被俘后又被杀,蓬岛褚氏族人面临里务 难当,为避祸逃荒,于是举族外迁。迁移至本南安市的有汤边(即今之南安码头褚厝)、大 嵋(后又二度迁移至水头劳光溪浦即青石宫),东田、丰田(今东田镇兰溪村),安溪。迁 居外州府的有永春、仙游、兴化(今莆田)福宁(今霞浦县、福鼎县)漳州、邵武(今光泽 县司前乡西坑村)、温州(今苍南县石砰乡)、处州(今浙江省丽水)。迁居至汤边(即今 码头褚厝)中的一支脉又二度迁居至福宁府霞浦县南门外及福鼎县石番溪乡旗杆村、永春县 太平(其中一部分又三度迁居台湾),民国及民国以前,南安码头褚厝褚氏宗亲中的一部分 先后到东南亚各国谋生,并在乔居地繁衍生息,目前在乔居国的褚氏宗亲达一千多人。而二 度迁居南安市水头劳光溪浦的有一部分分别三度迁居本市的官桥周厝和晋江市的安海镇及东 石镇肖下村;另有一部分三度迁居台湾省,现台北市北区(含台北县、桃源县)的褚氏宗亲 已逾二千人。而且目前在南安市境内的褚氏总人口达一千多人。因此,台湾省的褚氏宗亲,浙江省的部分褚氏宗亲均由炎岱(今南安蓬华镇蓬岛村)迁出繁衍的。
自蓬岛迁出的褚氏宗亲后代大部分仍沿用统一的行辈:
甫班昭穆和敬宗 、惟兴孙子有候公 忠孝克全遵祖德 、永修人纪万年同。
这正如官桥周厝褚氏祖祠厅堂中的一楹联:"莫道蓬岛 非蓬莱 却言宗亲出炎岱"(即蓬岛)。此联反映褚氏后代对祖居地蓬岛的怀念。
晋江安海、南安官桥周厝、光泽县司前乡西坑村、福鼎县石番溪乡旗杆村、浙江苍南石砰乡 ,褚氏族人仍保留有族谱。南安码头褚厝、南安水头劳光溪浦、南安官桥周厝之褚氏族人分别建有褚氏祖祠,南安官桥周厝褚氏祖祠由文质先生昆仲独资重建。其中南安码头褚厝褚氏祖 祠厅堂楹联:怀先祖立业齐家修身笃敬 。
馀杭褚氏族谱的记载是:褚遂良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褚氏家族遭到迫害,褚遂良的两个儿子都被害死,家人逃散,一个乳母抱其幼孙名叫‘必给’的逃回钱唐(杭州),隐名埋姓,是为钱塘褚氏始祖。杭州磨盘井巷助圣庙是钱唐褚氏家庙,祭祀褚遂良。‘必给’之后湮寞无闻,至明万历约900余年,其间或也有传承。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萧山褚氏来馀杭联系续家谱之事,索钱200缗,当时馀杭先祖褚承恕务农无余财,于是断了和萧山褚氏的联系。
馀杭褚氏始于褚承恕务农耕读发迹,褚锡钰、褚运鲲考取功名,道光年间,褚运鲲任海盐教谕时在浙江巡抚林则徐的领导下主持海盐海堤工程,浙江海堤履修履圮,唯海盐海堤直到光绪年间仍屹立不圮,海盐人谓之褚公堤,立牌位而祭之。维字辈先人褚维垲、褚维垕等考取举人,尤其褚维垲与其长子褚成绩同科考取,一时传为美谈,褚成亮、褚成博殿试三甲考取进士,到德字辈馀杭褚氏已成为子孙繁盛,人才辈出的大家族了。
三是因外任外迁
常德褚氏就是因明初褚文宪在常德任武官,其子孙留在常慈世居,据现在能知道的族族谱,大多数族群都是这种情况。
四是逃难。湖北省孝感地区褚氏,目前可能是褚氏第二大族居地,原祖籍在江西省,因故迁湖北,元未战乱迁河南杞县,再迁湖北。
五是经商。山西褚氏一支就是因为经商定居于晋,后来慢慢兴旺发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