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丨【姓氏】花都“一支毕”的威水史

家族故事

  提起花都的毕姓,人们都会脱口而出:花都一支毕。据说花都的毕姓,乃至广东省的毕姓,十有八九出自毕村。毕村大宗祠门口立着两面二百多年历史的大石鼓。宗祠前一片碧绿荷塘,清风徐来,飘来阵阵荷香。走进宗祠大门,门前一幅醒目对联“大名世胄,多积风流”,驻足观看的同时不禁让人遐思:究竟毕氏的祖先来自何地?毕村如何发展壮大的?有哪些毕氏后人留芳千古?带着这些问题,毕村这个古老村落便给人们增添了些许神秘和好奇。

修谱续谱,修家谱,家谱国际,续家谱

毕村大牌坊

 

  毕族从河南迁徙安徽的凤阳,江西的广信、吉安等。其中毕元就、毕元新兄弟安居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水井头村。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吉水之一支毕文江携家眷离开吉水,跨大庾岭、过梅关,珠玑巷不留步,望南粤瑞气祥云,到广州经商。失意后,毕文江定居乌坭涌(现太和镇谢家庄)。相传毕文江想离开乌坭涌另择地发展家业,但又不知道选哪里好,于是找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嘱咐他带上一只大公鸡,沿路找,只要公鸡一啼,就在那里立脚。

  毕文江按照风水先生的吩咐去做,带着公鸡一只,连行数日,来到现在毕村老村的地方,即太平埗,雄鸡不断啼叫,于是住落下来。当时太平埗有陈、周、邓、罗、黄、叶、郑等姓人居住,到了明清时,毕氏人口猛增,繁荣昌盛,子孙科举得意,官达朝堂,毕族的声望越来越大。于是买田置地,毕氏家族的土地下至岐山大陵,北至狮岭冯村,纵横田亩阡陌连。毕家的繁昌富贵,其他诸姓日渐衰微收缩,陆续迁往其他地方。黄姓虽然留下,但人数极少。至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该地正式竖起毕村名号,太平埗旧号渐渐消失。

  元朝时期,毕村毕氏家族不断壮大,已有族人迁往南海等地。留在毕村的族人勤劳耕作,开垦了不少土地,至清初康熙年间,本族人口居住一处过于密集,且有些开垦的耕地遥远,于是自二十三世祖开始,经族人商议,定下新规,鼓励分居,拓立新庄。按规矩,凡哪户人家迁出的,族里分田十亩或免租十年,帮其建三间大屋二廊一座,于是,毕村的范围越扩越大,形成十里十庄。十里即指:九潭里、敦仁里、南头里、流书里、下园里(现下园里已迁往乐同村古塘三岭庄)、东安里、月塘里、冠溪里、昌仁里、横沥里;十庄分为上五庄和下五庄,上五庄是紫石岗、张屋村、西瓜岭、下迳庄、豸场;下五庄是赤珠岗、米岗、大布、古塘、九塘。毕村人口发展最快的当属解放后,解放后7000余人的毕村至今已发展到3万多人(含华侨)。昔日,毕村西瑞云山下有座古寺叫龙归寺,是毕南杰于宋徽宗年间所建,环境优美,依山带水,香火鼎盛,收集僧徒不少,朝夕会食,以击钟为信号。

家谱修家谱续谱家谱国际

毕氏大宗祠堂旁种下的一棵百年芒果树

 

  毕村是花都最古老的村落。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土特产“广记”腊味和毕村糯米糍,有一圩一市、一庵一寺。三年一次游灯,五年一次摆大会,历届都惊动省港澳。每年正月十二日,全村摆大酌,大排筵席。毕村有四座庙宇:冠山庙、洪圣庙、八角庙、白庙,有三个神诞都要做大戏庆贺,非常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毕村说正月十二的流水席习俗。何谓流水席?顾名思义应该是流动宴席。但是,以前吃饭并不像现在有转盘餐桌,所以只能是人流动。按传统,吃饭时人们应该规规矩矩地坐在固定地位置吃饭,但流水席上,各席的菜式有不同,赴宴者根据自己喜好,可以越席、换席,随意走动,品尝各席菜式风味无所畏忌。而这种流水席每年正月十二在祠堂举行,村中凡十六岁以上的男性皆可以参加。流水席的来历,跟毕村名人毕煊有关。毕煊在朝为官后,受得恩宠,皇帝下旨恩赐毕氏兄弟每年正月十二摆酒设宴联欢,共聚一堂享用美食,而一切开支由国库承担。毕煊去世后,毕村人保留了这这个习俗。

  毕村习俗多多,除此之外还有冠山庙三月三做戏、公酌宴饮、公宴祈福、堂庆还神,以芥菜煲猪肉为主要菜式的毕氏祖宗菜等,这些习俗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温暖的记忆。

 

声明:转载请注明源自家谱国际官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