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古城之邓氏家族

家族故事

东昌古城(聊城)之邓氏家族

       聊城在明清的时期,“任、邓、朱、傅、耿”为聊城的五大望族,而以清朝康熙状元邓钟岳为代表的邓氏家族又是自明朝初年到清朝中叶的名门望族,前后兴旺达四百多年。据聊城史书和家传记载,邓氏家族在明朝出了九位将军,其中一位曾任济南卫的指挥使,镇守济南;八位曾任东昌卫的指挥使,镇守聊城。清朝出了一位状元邓钟岳,官至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从二品)。并曾主修《大清一统志》,任总裁。邓氏家族在此时达到鼎盛。家族中在明清时期曾考取文武进士、举人二十余人,并世代为官。邓氏家族在落籍聊城的四百多年里,曾经为聊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家族的发展史与聊城的历史兴衰紧密相连。

 家谱修谱祠堂

       聊城邓氏家族祖籍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邓家楼,自元末明初受明太祖朱元璋所封为昭勇将军的先祖邓瑜为第一代。

       在聊城明清时期的历史上,邓氏家族的鼎盛时期要属邓钟岳。邓氏家族在鼎盛时期,其家产祖业颇丰。在城内有祖宅一座(即人们所说的“状元府”,在今实验小学校址,后墙通到古楼东大街。该宅院元朝时为“状元坊”,后为铁匠局。明朝时为都司署。清朝初年为邓秉恒购置并扩建,是聊城当时非常有名的建筑宅院,被记入清朝嘉庆二年出版的《东昌府志》。其前面的街道至今仍叫状元街,因邓秉恒曾孙邓钟岳考取状元而得名),花园两座(“止园”和“东园”),聊城历史名人田宫芳、耿愿鲁和邓钟岳曾作诗赞美(诗附后)。在状元街东首建“昭勇坊”(因邓氏明代世袭昭勇将军,故名。)该牌坊为邓秉恒所建。牌坊为石结构,高二丈之多,底座为七级台阶,牌坊双面有两对大石狮子,蔚为壮观,一九三七年毁于地震(牌坊的上部倒塌),解放后于一九五八年彻底拆除。(该牌坊直到解放前仍有邓氏家族专人负责看护,是聊城当时仅存的,保存最完好,拆除最晚的一座牌坊。它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记载了聊城以及邓氏家族的兴衰)。在楼东建“白衣观堂”(属邓氏家族中邓基哲捐助建设的社会公益性建筑,地址在古楼东原东昌府区公安局旧址,解放后还存有两座大殿,文革期间被拆除。其堂后的街至今仍叫白衣堂街。据年长者回忆,直到文革前聊城仍有很多人去观音堂祈祷,祈求观音送子,俗称“栓娃娃”)。在城南邓楼村西建有邓氏祖茔(文革期间彻底被毁),当年规模宏大,其建筑规模和建筑风格与傅氏祖茔“傅家坟”齐名,共称聊城“三里两状元”。现在侯营镇西南的邓庄原是邓氏家族的庄园,后被状元邓钟岳将此庄园无偿赠给了当时邓氏家族的佃户。侯营镇北面的罗庄以及湖西办事处的齐屯(齐谦德屯)等地也有邓氏家族的地产。

 家谱修谱祠堂

  另外,自状元邓钟岳以后,邓氏家族的后人大多从事商业活动。其中有当铺一座(在现在的米市街南头路东),从清朝的中叶开始经营,直到1930年前后因聊城被土匪王金发占领而停业。有洋火公司(制造火柴)一座,解放前夕迁往东北。还有毛巾厂、酒坊、磨房、粉坊等手工业作坊和多处商铺等。从明朝初年至今,邓氏家族经过六百余年的繁衍生息,人丁也在不断发展,据族内老人回忆,1937年家族最后一次在邓氏家庙(邓氏祠堂,在今观前街)聚会,后因为到会的人太多,才改在今天的山陕会馆举行大聚会续家谱时,在聊城共有约五十余户。后因为战乱和解放以后的具体情况,再也没有续过家谱,因此,现在具体的情况无法详细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家族中成员的努力,今日邓氏家族中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人物。如被誉为“聊城一代武师”的邓清源(第十八代),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新四军革命烈士邓延熙(别名白果,第二十代),也有远在海外的游子,但大家都是邓氏家族的一员,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家谱修谱祠堂

声明:来源于网络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715002621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