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名人|宋庆龄

宋氏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宋庆龄

    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宋耀如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宋庆龄7岁时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7年,15岁时偕妹妹宋美龄赴美国留学。先在新泽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学校学习英语,次年考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

                           宋庆龄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在归国途中经过日本,拜会了她早已崇敬的孙中山先生。随后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设法从上海重返日本,于1915年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后,宋庆龄于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上半年,她发表了《为抗议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宣布与“宁汉合流者”决裂,“暂时隐退”。 

    1932年12月,宋庆龄与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了许德珩、罗登贤、邓中夏、邹韬奋、陈赓、廖承志、丁玲和救国会的“七君子”等一大批革命者和爱国进步人士,并与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3年9月宋庆龄在上海领导召开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

    “西安事变”后,宋庆龄于1938年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的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

    1941年1月,宋庆龄与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联名致函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愤怒谴责当局发动的“皖南事变”。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

 

                            宋庆龄

    1949年6月,宋庆龄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0年,宋庆龄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2年,宋庆龄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宋庆龄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

                           宋庆龄


    宋庆龄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她曾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她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她1951年被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直到逝世。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一直为少年儿童所喜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在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宋庆龄当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荣获1950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和平奖,并将全部10万卢布的奖金捐献创建“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1952年,宋庆龄与郭沫若等人发起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并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区域和平会议,被选为联络委员会主席。

    建国初期,宋庆龄主持创办了《中国建设》英文版本杂志,把中国人民的真实情况传达给世界人民。如今的《中国建设》(现名为《今日中国》)从英文一种版本增加到7种文字版本,发行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1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宋庆龄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遵照她的遗言,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她父母陵墓的东侧。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铭文以表纪念: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声明:来源百度百科 
家谱国际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