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为何被称为“神将”?

名人轶事

于禁为何被称为“神将”?

    “循环报复虽天意,壮士所惜唯功名。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这是北宋孔平仲的一首名为《于将军》的诗。在这首诗里,北宋的孔平仲对三国时期的名将于禁的最后一战和他的整个人生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说于禁是名将,我想没有谁会反对的,事实上三国志中陈寿写的大部分评价都已经相当客观与贴切,于禁也不例外。那么,曾经叱咤风云的于禁究竟有何本领会被人成为神将?

   于禁,出生年月不详,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在三国演义里,于禁早期附从鲍信为行将覆灭的东汉王朝镇守兖州,兖州牧刘岱败于黄巾党被杀,陈宫与鲍信拥曹操做了新兖州牧,从此于禁归属于曹,他的前程开始放光。他的伯乐是属将军王朗,若不是王朗向曹操推荐这个人才,恐怕于禁就埋没在众多将士之中了。于禁自从初平三年跟随了曹操之后,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表现十分突出,一路过关斩将,在领兵作战上是大放异彩。曹操很欣赏于禁,逐渐把他当做心腹大将。

  五子良将 行军毅重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行军毅重。而于禁被称为神将,是后世人在游戏中对他的尊称,说神将算不上,但是于禁的确是命大将,不管是曹操在被张绣反咬一口时,于禁帮忙处理青州兵内乱并且建立营垒抵御追兵,还是只带数十骑入,奔袭朱灵军营夺其指挥权,“灵及其部众莫敢动”,其表现都可圈可点,跟随曹操三十几年,其忠心和卖力的程度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毅重之名名副其实。作为外姓将军,于禁是曹操难得信任的一个人,然而就在尔虞我诈,诸人今日降操明降汉的三国,只做了一次叛徒变翻不了身的可怜家伙,就留下了叛将的骂名,历史上于禁真是如此之人还是另有隐情?

  于禁是大将,我们之前就已经说过,他一生的才华都体现在了领兵作战上,于禁对曹操是忠心耿耿,因为于禁讲究义,他认定的主公就一定不会改变并且会追随其一生,这一点与荀彧相同又不同。荀彧我们知道,他看到了曹操身上所有用的决心、毅力、胆识都是历朝历代有将相之气的人所拥有的,因此希望凭借曹操的才能拯救苍生,匡扶汉室,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让荀彧失望的,因为曹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拥有自己的野心,当他的野心与荀彧的政治理想相违背时,荀彧就觉得是曹操背叛了、欺骗了他,要知道在此之前,荀彧可是曹操的“子房”,一切大小决策都要让他来忖度忖度。于禁是个习武之人,与从不上战场的荀彧不一样,荀彧是整个机构做决策的指挥中心,于禁是命令的践行者,如果没有于禁,我想曹操也不会这么快就崛起在诸侯间。

  他对曹操是忠心的,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是曹操的族人,对曹操忠心是应该的。张辽为首的外姓服从曹操又是为什么?因为,曹操对他们有知遇之恩,张辽张郃徐晃等人,都是些什么人?在没被降服之前不是走卒就是降兵,曹操在降服之后,没有杀掉他们,反倒重用他们,让他们很是感动。再者,在兵荒马乱的三国时代,曹操等人起兵是打着“匡扶汉室”为了平定动乱的义举,这种行为在将士们的眼里就是正义的,因此自视正统:曹丞相为大汉诛不臣。往往因此原因而士气高昂,就算是被俘也不会轻易投降。因此,张辽乐进可以大战逍遥津,为国捐躯,为英明的主公捐躯,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曹操最忠烈的两个手下许褚和典韦,就是这样奋不顾身的人。

  忠勇之士 威名显赫

  于禁早年“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于禁最早是鲍信的手下,后来曹操接任兖州牧,他作为鲍信旧部属曹操。本是鲍信身边的人,于禁为什么也会忠心追随曹操,因为鲍信与曹操就是老相识,于禁信得过鲍信的为人,也就相信曹操其人,并一心追随。《于禁传》“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由此可知,于禁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他很遵守法,他立下最严格的军法,就是为了约束战士的行为,”围而后降者不赦“严守军规就连他的好朋友昌豨犯法也不能饶恕,这样于禁在军中的威望就高了起来,将士很听他的话。于禁的毅重是出自于他本人的,也就是说,忠诚是他的性格,就算他的主子不是曹操换做是其他人,他也一样会这样毅重。

  于禁作战相当勇猛顽强。曹操东征吕布时,于禁在濮阳城南打败吕布二营人马,不久又独自率部在须昌战胜高雅;在攻打定陶、离狐、雍丘等一系列战斗中,于禁连连告捷,对付黄巾军也是毫不含糊。这一系列战争中的优越表现,使得曹操对于禁倍加器重,于是于禁的职位由军司马一路迁升任陷陈都尉、平虏校尉、偏将军,还被封为益寿亭侯,跻身于曹军名将的行列。当然,除了于禁的勇猛之外,曹操还欣赏于禁作战时的沉着、稳重。《三国志·于禁传》:”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曹操讨伐张绣失利的时候,全军上下一遍混乱。唯独于禁率领手下的数百人,临危不乱,即使是处于劣势,全军撤退之时多有伤亡,整支队伍始终保持没有溃散。让曹操对于禁领兵作战的能力是大为称赞。

  官渡之战结束后,于禁在曹操心里的地位又高大了,官渡之战后于禁奉命平定昌豨的叛乱,顽固地执行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把已经投降且与自己私交不错的昌豨斩首。此举引起了全军的轰动,他的做法受到人们的议论,连曹操也说:“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虽说嘴上对于禁的做法有点不满,觉得他太固执、恪守陈规,但是又愈加器重他,于禁杀昌豨,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是这一做法却为于禁树立了很好的风范和威严,“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从此他的军队更加严明,朱灵的事件可以很好说明这一点。

  当时朱灵手里掌握了军事大权,对曹操的威胁很大,曹操就想削弱朱灵的力量,思考再三,就派于禁去执行,于禁就奉命带着几十个士兵就来到了朱灵的军营,因为于禁在军中的威望甚高,大家都知道他的名气很大,导致“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也就是说当时朱灵手下的众多将士因为害怕于禁而居然没有一个人敢有所反抗,这就是所谓的大将之风吧。

家谱修谱祠堂

       显赫一生 含辱而终

  如此一说,为什么忠心耿耿的于禁会投降?也许,我们要到于禁的最后一场战争去找寻答案。建安二十四年,休兵安养十年的一代名将于禁,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败得如此惨烈。其实,从才能和战功上来看,曹魏的”五子良将“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不但身具冲锋陷阵、摧城拔寨的绝世武力,而且胸怀运筹帷幄、智敌万人的兵法韬略,堪称攻足以进取,守足以御敌,其智勇兼备,犹在蜀汉的”五虎大将“之上。其中,于禁的能力和功劳尤为突出,可惜晚节不保,否则名列”五子良将“之首也当之无愧。于禁这一战便是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的”水淹七军“。

  这场战争是曹操和刘备两大政治集团的一次交锋,事关魏蜀形势走向,曹、刘二人自然不敢懈怠,于是都派上了自己手下的干将,首战曹仁不敌关羽,于是曹操搬来于禁支援,于禁对阵关羽,高手过招怎么说也得打个好几十回合吧,但是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一向勇猛又有头脑的于禁,这次却一反常态,毫无应对之策,不但没有出现斗智斗勇的”龙虎相争“局面,反而被关羽”水淹七军“,一鼓而大破之,七军将士被俘三万多人。这一场战争打得曹操有点蒙,不仅是曹操,恐怕当时包括于禁本人的所有人都很吃惊,一向镇定从容的于将军是怎么了?更让人惊讶的是,于禁居然在战败后主动投降,而先锋庞德等数人却忠义不屈,慷慨就义。庞德这些将领跟随曹操才几年就慷慨赴义,于禁可是跟随了曹公三十几年啊!后人读史至此,有骂他的说他忠义为假,到底是个小人,还有人猜想于禁投降是否另有原因。

  仔细想想,有可能事情是这样的。书上对于禁的投降没有正面描写,而是说他被擒,他没有被关羽杀掉,很可能是鉴于于禁在曹军中的威望,所以关羽选择了将于禁关押起来,一来以后好还曹操的人情,二来利用于禁的被俘打击曹军的士气,这样一来,于禁就更是有口难辩了。还有人说他 不惜屈膝投降以换取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比较有可能的。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于禁怕死吗?想当初官渡之战中,于禁的处境也是危机重重,险象环生,而曹操手下已经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绍示好,准备在有利的时机投降,而于禁却是始终如一效忠曹操。也没见他有什么贪生怕死的念头。所以,于禁的投降绝非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经历此劫后,于禁流落到东吴孙权手里,孙权又将他送回了魏国曹丕那里,此时曹操已死,这时候的他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曹丕嘴里恭维于禁,背地里在曹公墓上。画上水淹七军时庞德英勇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场面,并派于禁去拜陵,于禁因羞愧病发而死。

 “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一代名将折戟沉沙,兵败被俘,在屈辱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两年时光。

 

声明 : 来源于小故事网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数字化联系人 : 18715002621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