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史迹大典》编写工作拉开帷幕

《汉刘

  《汉刘史迹大典》是一套详细记载汉刘文化形成、刘氏起源与流变、发展历史。详细记录和介绍汉刘历史遗迹、遗址的典籍性,文献性的历史巨著。是一部世界刘氏的传世之作。是世界刘氐联谊总会主管和支持,由世刘文化及教育部主办的重大的文化工程之一。《汉刘史迹大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世刘总会总主席天猛公刘利民任总顾问,世刘文化及教育部部长刘增智任主编。该丛书图文并茂,含概全世界各地的汉刘相关的历史遣迹遗址,全书大概两至三年完成,现编辑部已进入紧张的采访,考察,编写工作之中。丛书己得到刘邦成宗长的大力支持。我们也欢迎众宗亲关心,关怀,关注,支持《汉刘史迹大典》工作。

跑马道遗址:

  跑马道遗址位于枣阳市吉河乡刘庄村。现在遗迹我们无处可寻,据村里老人相传,村庄曾有一座汉代古城,跑马道就是是入古城的官道,现在已没有痕迹,但村里有一块跑马地,据说就是当时的跑马道。

  当地百姓的宅基地附近随处可见汉城留下的残砖,断石以及古墓构建门梁等。据老百姓相传,汉城规模很大,但年代不详,留下的古墓也很多。

  现在的刘庄村为两个自然村相连,村里两位刘姓老人,一位75岁,一位65岁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带领我们查看古墓,古碑等!

翟家古城遗址:

  7.29日上午《汉刘史迹大典》编辑部成员来到湖北枣阳市“翟家古城遗址”,遗址位于枣阳市西北48公里处琚湾镇古城村,始建于东周兴起于汉朝。现存古城的夯土层清晰可见,村落的居民大都外迁,留守村民所剩无几,在古城的遗址处有枣阳市政府竖立的“枣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记,延着古城墙顺势而行有传说中的护城河,河水依然清澈,两岸水草青翠,缓缓流淌过3000多年的岁月,古城墙随处可见的残砖断瓦,我们依稀可见大汉时期古城的沧桑风貌。

  在村民翟新翠老人的带领下(翟新翠老人今年78岁)我们在古城墙护城河寻觅汉文化的遗迹,老人得知我们是为汉文化遗迹遗址而来,将家里祖传的古彩陶罐慷慨赠与我们做纪念。

  相传古城为翟姓祖先修建,修建的翟姓祖先一门三兄弟,每个兄弟各修一个门,分别为南门、北门、西门,由于保护不利,仅南门还残存一段城墙,其他门都无迹可寻,该城墙是东周到汉朝的城墙,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南门城墙上的树木郁郁葱葱,随风摇曳的树叶羞羞色色的展示着沧桑的历史变迁!

 修谱续谱修家谱国际

  《汉刘史迹大典》编辑部在结束了豫南地区:南阳方城、社旗、唐河、新野,鄂北:枣阳、谷城、襄阳等地的考察后,经过短暂休息于2017年8月15日,编辑部一行从郑州沿西北线路出发,该线路是从郑州到焦作至山西进入内蒙,再由内蒙到陕西至延安到西安、咸阳、宝鸡然后翻越秦岭到汉中,经陈仓在返回西安过潼关至三门峡到洛阳返回郑州,此行大致时间需要一个月。这是一条汉刘文化历史遗迹遗址分布最密集、最广泛、最重要、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大的一条汉刘文化采访路线。

  2017年8月15日下午,编辑部一行到达西北线路第一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面的汉献帝陵,汉献帝陵又称禅陵,其墓塚属于标准的覆斗型汉陵,雄伟壮观,保存完整,清代雍正年间和乾隆年间所立“汉献帝陵”石碑,以及当地政府所立“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保存完整,是我们汉刘文化爱好者及刘氏后人探寻汉文化遗迹,凭吊汉献帝陵遗迹的圣地。 

修谱续谱修家谱国际

  汉献帝刘协,字伯和,汉灵帝刘宏之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汉刘史迹大典》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在世刘文化教育部部长刘增智的带领下又出发在路上,第一站  汉献帝禅陵。

修谱续谱修家谱国际

意外收获:

  2017年8月17日下午,我们编辑部一行告别临汾尧庙前往尧帝陵,下午6点左右,行进至尧都区县底镇河里庄村口时意外发现村口立有指示牌,牌上显示“刘渊庙”和“遆氏祖庙”,我们眼前一亮,为之一震,我们查找多时的“刘渊”的遗迹遗址竟然在这里被发现,于是我们驱车改道前往一探究竟。“刘渊庙”坐落在河里庄村,村内的文化广场,通过醒目的石牌坊、一处布局规整的灰瓦古建筑群呈现在我眼前。这个地方令我们的感觉到新奇的是“刘姓”和“遆姓”原来同出一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刘渊创建的后汉历经三代被灭,其后人为避免追杀改“刘姓”为“遆姓”,因为是帝王之后,故“遆”字由此而来,“遆”姓由此而生,据当地老人讲述,目前“遆姓”在全国仅有3万余人,村中两位“遆”姓老人热情接待我们并为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

  经过此次意外发现,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探寻历史遗迹遗址不仅要有热情,还必须具备持久的耐力和细心,方能达到探寻之目的。

 

家谱国际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