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清

名人

雷海清

       雷海青(公元716年-755年),清源郡田庄村(今福建莆田东峤镇田庄村)人氏,是唐玄宗时的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传说他是玉帝的三太子,因酷爱人间戏剧,擅长音乐歌舞,玉帝准他下凡,功满再回天庭。投胎于一雷姓畲族农家,生时因嘴巴周围皮肤乌黑,家人以为不祥便弃在路旁。有一木偶戏班经过见襁褓中的婴儿嗷嗷直叫,有一只毛蟹正爬在他嘴唇边用涎沫喂他,其头戴的帽子上绣有一个"雷"字,就取名"雷海青",由戏班代为抚养。长大成人后的他眉清目秀,聪明乖巧,诗书器乐无所不通,特别善于吹奏一种名叫"筚篥"的笛管。

家谱修谱祠堂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头亭瑞云祖庙奉祀的主神田公元帅,是莆仙地区和八闽各地民间及戏剧界共同崇奉的戏神;台、港、澳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人的民俗信仰,皆以妈祖和田公为主。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不时组团前来瑞云祖庙,朝拜田公元帅,题缘祈愿,至虔至诚。央视第四套为制作《走遍中国·莆田》,曾来瑞云祖庙进行现场采访,拍摄田公元帅及莆仙戏的有关资料。

       相传田公元帅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为酷爱人间戏剧,擅长音乐歌舞,玉帝准他下凡,功满再回天廷。三太子投胎于闽中莆阳一户姓雷的畲族农民家庭,唐朝开元四年(716)四月初九出世,因其嘴巴周围皮肤乌黑,家人以为不祥,抱放在村外路旁田塍边。时有一木偶戏班经过那里,见襁褓中的婴儿嗷嗷直叫,有一只毛蟹正爬在嘴唇边,用涎沫喂他,其头顶戴的帽子上绣有一个"雷"字,就取名"雷海青",将他带走,由戏班代为抚养。小海青在戏班里一天天地长大了。他长得眉清目秀,活泼可爱,聪明乖巧;日日同艺人们一起,读书写字,弹琴唱戏。到十八岁时,既能扮演不同角色,又会弹奏各种乐器,特别是善于吹奏一种名叫"筚篥"的笛管(这种奇特乐器,莆仙戏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羡慕天上仙乐,命乐师按其旋律谱成《霓裳羽衣曲》,因排练演奏时缺少一名吹箫的乐官,正在愁眉不展,忽有乐官奏禀,闽中莆田有一名精通韵律、能歌善舞的神童雷海青,无论任何乐器他都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不管什么曲谱他都一看就会演奏,就立刻派人日夜兼程,南下寻访,宣召雷海青入宫,殿试取用。

       雷海青应召赴考,一举中了探花,皇后亲自为他簪花。海青拿起玉箫,当殿吹起悠扬悦耳、优美动听的《霓裳羽衣曲》。满朝文武百官和乐师名优们听了,拍手喝彩,齐声叫绝;唐明皇当即恩赐雷海青状元及第,并封他为翰林院大学士,钦赐御酒饮宴奖赏。

家谱修谱祠堂

       雷海青为人豪爽,忠心耿耿,又才华横溢,唐明皇十分器重,任命他为掌管宫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园戏剧的教官。他精研戏曲,通晓乐理;身居大唐乐府著名乐师,依然不耻下问,对音乐歌舞精益求精。他的同乡江梅妃被选入宫并封为东宫正一品皇妃后,他不但教会梅妃及乐官们演奏他自己谱成的乐曲《引梅敬酒歌》,跳家乡的舞蹈《白玉惊鸿舞》、《八仙过海祝寿舞》,还把莆、仙各地流行的十音、八乐、大鼓吹和俚歌、山里诗等等民间音乐、曲艺节目引进了宫廷,又在宫中专攻琵琶弹奏,终成声震天下的一代琵琶高手。

       民间相传,开元后期(公元738-739年间),唐明皇派雷海青带领一班皇家梨园子弟前来莆田,慰问梅妃的家乡父老,首场戏安排在乌石山下东边一里外的练兵广场(今头亭地方)演出,一时轰动了全莆田,观众如云,万人空巷,其后,戏班深入乡间演出,雷海青所到之处,都热心传授宫廷戏剧艺术,培养了不少梨园乐师,为莆仙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天宝十四年秋,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变,占洛阳,入潼关,攻陷长安城,逼走唐明皇,把雷海青以及教坊梨园子弟和宫廷乐官三百余人,都掳进洛阳城,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令雷海青和众乐官弹奏琵琶宫乐,叫宫娥妃嫔歌舞助兴,以显示他的威风。

       雷海青手抱琵琶,义愤填膺,与梨园旧人相对黯泣,久久不肯动手演奏,又痛斥安禄山之罪恶,安禄山恼羞成怒,喝令手下用刀剜雷海青的嘴唇,雷海青仍骂不绝口,安禄山急令将其舌头割掉。雷海青口含鲜血,忍着剧痛,拼尽全力将手中琵琶对准安禄山的头部掷去!安禄山当殿受辱,气急败坏,立命刀斧手把雷海青绑到戏马殿前,凌迟处死!顷刻之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时为唐天宝十四年八月廿三日。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玄宗)从四川避难归来,获悉了雷海青忠贞不屈的悲壮事迹,颁旨追赠他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唐肃宗时又加封为"太常寺卿",受万民祀拜。传说,郭子仪率兵收复长安都城时,与顽敌浴血战斗中,雷海青带领天兵天将,在空中助战,一举歼灭贼寇,夺回唐室江山。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兵追赶,从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风暴袭击;万分危急之际,雷海青在天上显圣,带神兵解难,海面风浪立时平静,君臣得以安然脱险;端宗惊魂稍定后,翘首仰望,但见云端上有天兵、天将,帅旗上镶绣个"雷"字,因"雨"头被云雾遮蔽了,只隐约露出下边的"田"字,于是颁诏天下,大塑金身,赐名"田公元帅",四时香火供祭。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莆田城北门外拱辰村头亭民众,在唐时雷海青搭棚演戏的旧地,即元建"瞻阙亭"(为城涵驿道第一亭,俗名头亭)之东侧,率先立庙供奉田公元帅,以雷海青忠魂显圣呈瑞彩的神话故事,取其名曰"瑞云庙",并重建戏台,供戏班演剧,以示纪念。后来,莆仙及惠安、福清各地民间相继来此分灵建庙,奉祀田公元帅,于是头亭宫庙便成为信众公认的"瑞云祖庙"。庙内的石刻楹联有:"庙貌巍峨拱辰外,旌旗缥缈瑞云中"、"栋宇昭灵源承易水,旌旗现字彩焕瑞云"、"琵琶声里风霜厉,姓字云头日月光"等,都是根据雷海青勇斗安禄山的壮烈事迹撰写的。民间把田公塑成红面将军,嘴唇的周围刻有十道刀痕,形如毛蟹,就是体现了雷海青面对强暴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家谱修谱祠堂

声明 :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数字化联系人 : 18715002621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