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川村于氏宗祠

祠堂

栅川村于氏宗祠

家祠修谱

       栅川村,位于乾西乡最西部,靠近婺江,与兰溪市毗邻,村民以于姓为主,多以养蜂、种植油菜为业。跟着蜜蜂走南闯北的栅川人,似乎有一股与生俱来的韧劲,而村人说到此,总是不无骄傲:于谦的后人,做什么事,不得遗传一点先人的品质吗?村人说自己是于谦的后人,并非是空穴来风。至今,该村还存有于氏宗祠,而老人口中代代流传的,也是先祖于谦的故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据记载,于谦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既然于谦是钱塘人,那么栅川村为何有于氏宗祠?村人又为何自称是于谦后人呢?

  藏于乡间的宗祠

  栅川是乾西乡最远的一个村,站在村口就能望到兰溪的风貌。而于氏宗祠,就在村委会办公楼的前面。据村里68岁的老人于春清介绍,原先于氏宗祠有三个厅堂,分别是前厅、中厅和后厅,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宗祠的后厅被拆,在原址上建了一所小学,小学搬掉后,校舍就成了村上的办公楼。现在宗祠的大门已经关闭,轻易不开启,要进入宗祠,就得从办公楼,也就是原先的宗祠后厅进去。

  在于春清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先绕到宗祠的前门。门楼高大巍峨,刻有砖雕,与寺平建筑相仿。门楼正中刻着“百世崇瞻”几个字,两旁是两个似马似鹿的雕刻,有意思的是,在门前的两个门当上,我们也找到了该动物的图案。问及含义,于春清老人也说不知。字底下的图案已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村里人根据原先的图案重新雕刻了狮子滚球。门楼上随处可见蝙蝠、祥云等一些祥瑞图案,十分讲究。

  站在办公楼二楼,可以看见宗祠的屋顶,前厅的屋顶上方有一个葫芦,中厅的屋顶上方则是一块屏风,绘着姜太公遇文王、福禄寿三星等图案,屋顶的四角飞檐上,则是四只龙首鱼身的叫敖鱼的动物,凡此种种,兼有官运通达、吉祥如意等意思。

家谱修谱祠堂

  我们从村办公楼进到宗祠中厅,一进门,就发现该宗祠较一般宗祠更加宽广,柱子多为石柱,梁上牛腿简约大气,中厅墙上悬挂着“生三公于谦伟绩”、“生三公诗选”和弘治帝的圣旨。于春清说,于氏宗祠之所以开阔宽广,是因为它是“开五厅”的规格。所谓的“开五厅”,就是指厅堂有五间房屋的规格,这种宗祠级别很高,一般宗祠不能建成这种规格。因为于谦官至少保兵部尚书,同时弘治皇帝(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还曾下过圣旨,说于谦“回銮有期,论功应赏,不幸为权奸所害,乃陨其身。众议咸究,恤恩已锡,兹复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命有司立祠致祭,用昭旌崇文典诞,敷嘉命永贲幽肩,灵爽如存。尚其歆飨。”(笔者断句,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所以他觉得这个宗祠就是祭祀祖先于谦的,除了于谦,其他人都当不起这么高的规格。老人还告诉我们,正厅中间的柱子上曾有一副对联——位极人臣曾有太师少保,品高天朝更多国士乡贤。对此,村里人都确定宗祠是为于谦所建。

  村里人都说,自己祖籍原先是在河南,本姓姬。而于谦祖籍也是河南考城(今民权县),这一点让村里人坚信自己是于谦的后人。

  侥幸保存的宗谱

  既然宗祠是为于谦所建,那么生长于钱塘的于谦又跟栅川有什么关系呢?村里70岁的老人于国财建议我们去看看村里还保存完好的于氏宗谱。说起于氏宗谱,也是侥幸得以保存。于国财表示,文化大革命时期,宗祠的门楼很大一块被毁,里面的牌位啊什么的全都被拿出去烧掉。想给家族保存点东西的他冒着风险偷偷地从宗祠里拿出13本于氏宗谱带回家藏起来。正是有了于国财的保护,这13册修于民国辛巳年的宗谱才能幸免于难。

  宗谱《海一公传》记载:公讳真,字惟。为人正直,深通经史,贡人成均,候补县正堂。家殷富,为盐商,居积于栅塘。因水利之便,即家焉,乃栅川之鼻祖也。据宗谱所记载,栅川自宋开始就已经存在,最早的祖先为于海一。在宗谱中,我们也发现了于谦的介绍、画像和他的身家关系。其中描述于谦的《少保忠肃谦公赞》里写到“惟天纯嘏,贤俊挺生。宝商昭周,为国之桢。唯公之生,允济斯世。雄才卓识,孤忠正气。寇敢犯顺。

  皇与远狩,公独治兵。痛心疾首,内决庭论,外当寇卫。一时安危,寓目视公。国步载宣,皇与遂名。高毁来功,大弗禄万。世之名一。日之危厄,失短获长,公亦何则!”(笔者断句,如有不妥敬请指正)。从中可看出,这段文字赞叹的应该是于谦在正统十四年时平定瓦刺,取得京师保卫战胜利的事迹。同时,宗谱中也记载了于谦“行生三,讳谦,字廷益,号节庵”等信息。因此,从宗谱中我们可以确定于谦确实是栅川于氏的族人,只是关系已经较为疏远。

  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宗谱中的第十三卷《紫岩诗选》,由宋末诗人于石所著。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信息:虽然栅川于氏跟于谦关系已经较远,但他们的祖先,同样也是一个气节甚高的诗人。

  隐于世间的文人

  于石,字介翁,号紫岩,晚更号两溪。婺之兰溪人(元时栅川属于兰溪州)。出生于宋理宗淳佑十年,卒不详。史称其“貌古气刚,自负甚高。宋亡后隐居不出,一意于诗,出入诸家,豪拓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常以寺僧为友,诗多哀历之音。”于石是宋末元初著名诗人,《全宋词》和《四库全书》别集类中均有其诗载入。于石生前曾刊有诗文集7卷。死后诗文多散轶,其门人同里吴师道选为《紫岩诗选》3卷。元代学者金履祥吉父为之序。于石在他的诗《自述》里这样称自己:大儿不学小儿痴,四十头颅已可知。道胜自然贫亦乐,气充不与貌俱衰。三杯徐邈圣贤酒,一卷渊明甲子诗。满眼世情从厚薄,此心当与古人期。从中可以看到他安贫乐道、效法渊明的气节与兴致。在《紫岩诗选》中,记录了于石近两百首诗,其中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古诗等各种体裁齐备。在他的诗中,较多地涉及到了八咏楼、金华山、冰壶洞等金华的名胜,如他的《八咏楼》、《鹿田》等等。特别是他的《答诸公游山作》:金华山巅一挥手,俯视尘寰仰星斗。闲云满地白鹤飞,积雪暗天苍兕吼。北山周回七百里,名著洞天非不久。世人未识山中乐,问我山中何所有。旧传叱石化羊眠,亦有耕田驱鹿走。大士浴缾今尚在,孝标书堂谁与守。翩然东访赤松子,何须辟谷能延寿。出门一笑天地宽,龊龊徒为儿女丑。君不见东坡游赤壁,东望武昌西夏口。江山风月两依然,谁能与客攜鱼酒。有金华山、赤松子骑鹿、叱石成羊等金华的风景和传说,是金华文化的一笔重要的记录。

  而于石“宋亡不仕,貌古气刚,自负甚高”等品质,则在他的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感心五首》、《感心二首》、《次韵刘和德赋渊明》、《抱膝吟》等诗,效仿魏晋,并多次出现了菊花、陶渊明等人、物,以展现他的品格风貌。《次韵秉国种菊》中:渊明令彭泽,自谓归去好。外物一无累,刚被菊花恼。东篱兴悠然,一醉舒怀抱。陶没已千载,爱菊人何少。谁能轻富贵,高蹈一世表。种菊学渊明,此意何矫矫。栽培春雨中,不待秋风老。南山无古今,世事何时了。先生笑不言,杜门方却扫。借学陶渊明种菊,来展现自己学习先贤高尚品德的心迹。

  这位宋末元初隐于世间的文人,在千年的时光流逝中,其高尚的品格、优美的诗文,仍值得我们学习。

 

声明 : 来源于婺城新闻网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数字化联系人 : 18715002621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