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丨杨璟“墓志铭”

杨氏丨

 修谱续谱修家谱国际

  埋藏在地下605年的杨璟“墓志铭”碑,于2009年5月12日终于重见了天日。墓志铭花岗岩材质,周长240厘米,厚13厘米,正方形。永乐二年(1404)二月,太子少师姚广孝奉旨撰刻,铭文十一行,131个字,颜体竖写,无断句。铭文如下(标点为编者加):
 

  “《御封追赠璟国公衣冠冢》永乐二年二月,太子少师姚广孝,奉刻:守仓河将杨璟,乃衮之十九世嫡孙,护驾腰斩灵璧,封追璟国公。妻吴氏、闫氏、施氏封夫人。子杨洪,字宗道;子杨清,号仲淋。乃生武清瀛西,封土武清。从子杨冲,御养;干子浩,已亡。免拨银两万两,酌杨清在河西镇建龙王庙供玄武帝,建六合塔为璟衣冠冢。恩报厚德。大明永昌。”
 

  杨璟何许人也?据考证乃雍阳瀛西杨家将始祖,北宋一代守边名将杨业的十八世嫡孙。杨璟十六岁时随朱元璋勇起义师,与徐达、常遇春并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大明建立后,奉旨驻守元明十四仓(今河西务北,东西仓村一带),称守仓河将。曾奉燕王朱棣命训练过关宁铁骑,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起兵北京,杨璟父子随燕王伐南。建文四年(1402)四月十七日,在安徽“灵璧之战”中,杨璟为保护燕王被南军腰斩。燕王感其至诚,在狼烟四起的战场上,用树枝蘸杨璟之血,在灵璧石上书写并刻制了“守仓河将杨璟护王,死灵璧厚葬六合。封子土武。燕王笔亲封。”24个字。亲授璟子杨洪,作为封祖石永久保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战场失怙封祖的先河。“靖难之变”以燕王胜利告终,改建文为永乐。杨璟死后,真身葬于江苏六合夫子庙旁。
 

  永乐二年(1404)二月,为恩报厚德,成祖朱棣下旨追赠杨璟为璟国公,并拨帑银二万两,命杨清在河西务建龙王庙一座,内供奉玄武大帝。另在白庙村旁建六合塔一座,塔宫之内珍藏有杨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宝和曾使用过的枪箭,还有永乐大帝追赠的“墓志铭”石碑。自此六合塔成为杨氏家族的祖坟。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铭文撰刻者姚广孝。姚广孝(1335—1418)字斯道,明朝长州(今江苏吴县)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赐法号道衍,从师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洪武间,屡赐高僧、儒书僧试礼部,坚辞不受。随燕王朱棣到北平(今北京)住持广寿寺,常居燕王府中,成为燕王心腹谋士。洪武帝崩,立太孙允炆称惠帝,遂削诸藩。“道衍劝其反,遂起兵,燕王立,禄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一生淡泊名利,赐官赐银皆不受,曾监修《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年八十四卒,赠荣国公,谥恭靖”,有《姚虚子集》存世。
 

  这块“墓志铭”,自入土至今已历605年,一直被杨氏族人苦苦寻找。岁月沧桑巨变,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武清“大水无涯”,运河堤决,加之地震,六合塔轰然坍为半截。自此,杨氏后人便称六合塔为半截塔或塔洼,沿袭至今。1958年平整土地时,半截塔连同墓群,均被夷为平地,墓志铭被推土机推出,由瀛西杨树田等人,偷偷运回埋于自家院内。
 

  如今,“墓志铭”再次出土复见天日,有两个人功不可没,并皆为瀛西杨氏家族的后人:一个是杨树田,已故,一个是杨树田的侄女杨学英。杨树田一生命运多舛,善于探寻积累瀛西杨家的史料,可惜大多在历次运动中散失,只有生前写的一些日记传于后世,共计39本。日记最大的贡献,就是留下了有关“墓志铭”藏匿地点的12个密码,为寻找提供了可靠的线索。杨学英现住密云。杨树田无子女,其生前养老死后送终均由杨学英承担。2008年夏季,杨学英听说大龙庄族人写家史,便提供了杨树田生前写的39本日记,想为撰写家史做些贡献。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日记中却隐藏着有关始祖杨璟的机密。
 

  自2008年夏季,研究人员认真研读了日记全文,未发现“墓志铭”的任何线索。2009年清明节前,有人从杨树田老宅挖出了四个坛子,引起了杨氏族人的注意。由此联想到了“墓志铭”,联想到了1958年时,杨树田把出土的“墓志铭”偷埋在自己院中的传言。于是一些人在杨树田院中包括犄角旮旯掘地三尺,进行地毯式搜寻,但终无任何痕迹。研究人员再次将杨树田的日记进行字斟句酌地过滤,仍没有找到丝毫有用的东西。有人提出拆掉日记的塑料皮,找一找里面会不会藏有什么东西。于是塑料皮被一个个拆下,首先发现了几个电话号码,经查是杨氏族人的私人电话,与寻找“墓志铭”无关。当拆到第24本时,突然在脊背旁发现了竖写的六个大字“龙庙丝璟墓名(应为铭)”,接着又在第25本的同样地方发现了仍为竖写的六个字“王豆坑祖志藏”。看着这12个意思不连贯的方块字,研究人员犹如面对“天书”陷入了苦思冥想。大家开始破解这12个密码。“龙庙”,是不是指龙王庙?“丝”是什么意思?“璟墓名”,是不是指的杨璟的“墓志铭”?那另一本上的六个字,一开头的“王豆”又是什么意思?“坑”,存水之处,大家都清楚。但“祖志”,又指的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族谱,有人认为是指墓碑,观点难以统一。一个“藏”字犹如一声炸雷,激活了大家的思路,研究人员顿悟到:这12个字可能是“墓志铭“的藏匿密码,进一步破解或许会有答案。于是,大家分别密访杨氏族人,终于得悉: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树田被定为“牛鬼蛇神”,终日心惊胆战,他担心祖宗的“墓志铭”会被红卫兵砸毁,就偷偷和一个杨氏族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转移藏匿到了别处,并相约誓不外言。可惜这两个人于几年前先后故去。死无对证,破解陷入困境。
 

  面对着“天书”,大家想到了古时的“藏头诗”。但藏头诗一般不是四句就是八句,作者往往把重要的机密,巧妙地压缩在每句诗的头一个字,然后连贯成完整的一句话。可杨树田写的只两句,查遍另外37本日记,无任何发现,与藏头诗似乎无关。接着,大家想到“藏头对联”,认为有点贴谱。“龙庙丝璟墓名,王豆坑祖志藏”12个字上下颠倒一排列,竟连贯成了两句话:“龙王庙豆丝坑,璟祖墓志名藏”。终于露出了端倪!可是,“龙王庙”都知道确有此建筑,是大明永乐年间皇上敕建的,距今已六百多年。在大龙庄“侯爵府”东100多米的三里屯村后,已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所炸毁,现遗迹依稀可辨。“豆丝坑”指哪儿?年轻人大多不知道,六七十岁的老人们知道,就是龙王庙前的辛庄,有几户人家都姓赵,“侯爵府”兴旺时专为杨府做豆腐丝,村名由此而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去掉了“豆丝”二字,改叫辛庄了。村北有个坑,紧挨着龙王庙,叫辛庄坑,亦叫豆丝坑。一切真相大白,研究人员实地勘查,找到了龙王庙的遗址,继而寻觅到了旁边的小坑。
 

  就这样,沉睡在地下六百余年的杨璟“墓志铭”碑重见了天日,为进一步挖掘整理“瀛西杨家将”史实,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物证。它与燕王亲封的灵璧“封祖石”,和代宗祁钰帝亲封的下马碑,三件碑石相互佐证,为进一步澄清对瀛西杨家将尚存的一些疑虑,起到了关键作用.

 

家谱国际联系人微信:478830465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家谱国际官网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