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守护百年宗祠:年纪大了,盼有人来接班

家族故事

       六旬老人守护百年宗祠:年纪大了,盼有人来接班

       塘溪镇梅溪水库边的沙村,有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沙氏宗祠,这里诞生过鄞州第一个农会,留下过沙文求、沙孟海、沙耆等人的足迹。几年前,一场大火差点将它烧毁,如今祠堂装修一新,重现于世。

  沙氏宗祠的新生离不开一位六旬老人多年来的精心守护。他叫沙国佳,是土生土长的沙氏人,也是村里的老支书。沙氏宗祠位于塘溪镇沙村中心,是传统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约500平方米。祠堂的匾额是沙孟海的字迹,匾额下面是5根横木。“老百姓把这横木叫户对,是门当户对的意思,5根横木说明沙氏在当时是达官显贵。”提起沙氏宗祠,沙国佳有讲不完的故事。

  走进沙氏宗祠,一个2米高的大戏台映入眼帘,戏台两侧粉墙黛瓦、木门廊檐,显得古朴而沧桑。中堂是宗祠的核心区,摆放着3尊沙氏始祖的坐像,这里是沙村人祭祀的地方。沙国佳说,现在戏台已经不做戏了,过去,这里是鄞奉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沙村支部旧址,也是沙村农会的主要活动场所。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26年初,中共宁波地委派沙文求回乡从事农民运动,同年3月,沙村农民协会成立。沙文求在农会积极分子中发展了5名党员,在沙氏宗祠成立了中共沙村支部,这是宁波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从此,大咸乡(今塘溪、咸祥、瞻岐三镇辖地)的农民运动积极有序地开展起来。

 “看这石磐,文物专家说至少有400多年历史,祠堂的年龄大概就清楚了。”沙国佳指着祠堂中四根大柱的底座说。在沙氏宗祠附近,还有沙文求烈士故居和沙文求烈士墓,宗祠背后则是沙耆故居、沙孟海故居,祠堂见证了几代人的足迹。

  然而,这座祠堂差点被一场大火烧毁。沙国佳回忆道,2009年是他当祠堂管理员的第二年,一天,村民们正在祠堂里办丧事,西厢突然失火,还好发现得早,大家很快就把火势控制住了。“西厢的梁柱都被烧毁了,现在都是新的。”回忆起那次大火,沙国佳心有余悸。除了大火,祠堂年久失修,外观颓败萧条,急需修缮保护。“修祠堂的资金都是靠村民和企业老板,你一百我一千捐的。”在沙国佳的号召下,沙氏子孙纷纷慷慨解囊,最终,祠堂先后经历了两次大修,如今呈现生机。这几年,为了丰富祠堂的内涵,让更多的沙氏子孙能够了解祖辈的历史,沙国佳又四处奔走,搜集有关沙氏宗族以及沙氏名人的文献资料。在宗祠的东西两个厢房,摆满了沙孟海、沙耆的作品复制品。为了方便参观,沙国佳还给作品进行了分类,并标注了年份。

  “有他们的作品展我就去参加,跟展会工作人员沟通,允许我拿相机拍照,再回来印出来。”沙国佳说,7年来他共搜集了沙氏名人作品几百幅,印刷费和装裱费都是他自掏腰包。沙国佳说,他就是希望子孙后代能了解到自己祖辈们的事和村子的历史。

  当祠堂管理员没有工资,还要自掏腰包,沙国佳今年67岁,很多人都觉得他犯不着花这么多精力去做这事。“我是沙村人,干这个也是尽沙氏子孙的一份力!”了解沙国佳的人知道,他对沙村有着很深的感情。

  上世纪80年代初,沙国佳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十多年。卸任后,沙国佳办了厂,退休后又当起了村里的老年协会会长,继续为村里发光发热。为了照顾孙子,如今,沙国佳长期在宁波居住,但是村里的祠堂他始终牵挂在心,每星期都会回村看管。

  沙国佳觉得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希望能有人来接他的班,把祠堂管理好。“如果每天有人来管理,这样也算是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沙国佳说

声明:来源于网络     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715002621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