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丨走进王氏祠堂,听八旬老人讲述祠堂文化!

祠堂

自古以来,王姓一直是中国一个大姓。肥东的王氏宗祠不止一个,其中,位于张集乡的王氏宗祠历史悠久,特点鲜明。虽说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可在族人的精心呵护下,如今的王氏宗祠经过几次重修再建,依然雄伟威严,庇护着一代代王氏族人。
王氏始祖移民合肥东乡
与许多祠堂一样,张集乡王氏宗祠的始祖也是从外地移民于此。有资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政府二次移民14万户,王氏始祖王永安携三子龙、虎、广,自江苏句容移居至合肥东乡。三兄弟于此繁衍生息、开枝散叶,经过多年发展,王氏家族人口已超4000,部分族人迁徙至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成为一方名门望族。
从明朝中期始建,该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此期间,经历了几次重修再建。王氏宗祠曾毁于太平军战火,清同治九年,王氏十四世孙王云山在瓦屋郢庄北150米处安全地带建造徽派式样“王氏宗祠”,占地面积560平方米,二进前后各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两间。门前设有一广场,供唱戏、舞狮或集会使用。

王氏祠堂

一剪梅

祠堂一角

80多岁老人经常来祠堂打扫

王氏祠堂重建于光绪年间


只见祠堂为一徽派建筑,周边遍植一些花草树木,让祠堂显得幽静而威严。大门两侧有一对石鼓,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记者留意发现,图案上还刻着一盘象棋残局。抬头,门头上有四个门刻,要知道,凡是有门刻的古祠堂,都昭示着当年族人的身份高贵,家世显赫。“王氏宗祠”四个红底大金字嵌于匾上,耀眼夺目。
世子世孙传承王氏家训
来到祠堂二进,只见门楣上有一块“三槐堂”牌匾。“‘三槐堂’是王氏宗祠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家族里最大的一支,遍布天下。”族人王仙平告诉记者。二进正厅内供奉着三尊先祖的灵位,正中上方横匾为“水源木本”,寓意王氏宗祠就是王氏的源和本,王氏子孙由此繁衍而来。左侧上方横匾“奉孝思先”,要求王氏后人奉孝宗族,思先才奉孝,奉孝必思先。右侧上方横匾为“懓见合闻”,意寓王氏子孙博学多才,系先祖显灵下传。
在厅中一侧的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处碑文上刻着一个个红字,上有“光绪元年十一月东至敬立”字样。“这碑文上刻的都是一些家规家训,原先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了,这是后来族人用红字描的。”王仙平说。

家谱国际团队拜访张氏祠堂,双方就修家谱、祠堂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讨论,家谱国际表示能够帮助张氏修谱排版减少80%时间,并能够协助建设数字化祠堂。

来到院内,只见四周木雕精美,其中一个八仙过海的木雕惟妙惟肖。今年85岁的王荣信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雕了各种人物,像“二十四孝故事”什么的,现在有一些损坏了,后来族人修祠堂的时候又重新雕上去的。记者留意发现,王老虽说已经八十多岁了,可看着也就六七十岁模样,不仅气色好,而且健步如飞。
王氏族人热衷公益事业
据了解,这些年来,王荣信一直看守着祠堂。2007年,王氏宗祠进行了一次翻修。一般来说,祠堂每当遇到修建的时候,族人同时都会续修家谱。说到修谱,可少不了王老。“前几年祠堂重修的时候,为了修谱,我还跟几个老兄弟外出寻找王氏家族的后人。从省内到省外,什么淮北、宣城、南京、福州等地方,三年时间,我们几乎跑了大半个中国。”王荣信表示,跑了几年,收获还是有的,一方面,找到了不少族人,另一方面,也从族人那里凑了一些资金,作为维修祠堂的经费。
除了支持自家祠堂掏腰包,王氏族人还热衷于各项公益事业。据了解,自王氏宗祠复修后,王氏二十世孙王先平和十九世孙王永章组织成立了“王氏教育资金会”,募捐赞助的资金用于王氏族人抚孤恤寡及助学。
“其实,在我们家族里,当年还出过不少新四军呢!有王战,后来去了福建;还有王荣胜,后来去了山西……”族人王仙平如数家珍。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256009432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国防艺术区南6排6号 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10-5711098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公司地址:六安市金寨县大别山玉博园许愿树旁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564-7357882

往日精彩:

祠堂丨含山吕氏祠堂,传承600年的古老家族!

祠堂丨含山县清溪镇大习村习氏祠堂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