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丨修谱之风盛行,谱牒文化再次崛起

新闻

中国家谱沉浮

       南北朝时修家谱之风盛行,唐宋时蔚为大观,明清修谱达到前所未有顶峰。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修谱风气急转直下,日渐式微。屋漏偏逢连夜雨,与众多传统文化一般,家谱也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家谱,从此在人们脑海里,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过去记忆。

       然而,中国的领导人们,从未否定家谱和家族之于中国的重要性。1957年,毛泽东于成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到“文革”之前的1964年9月,他与毛远新的谈话中亦提出如下逻辑:“家庭和宗室同是人生的两个支撑点,有家才有族,有族才有人的共同体和国家。”

修家谱续家谱

       不过,这种对于家谱、家族以及作为其精髓的家风的尊重和提倡,作为一种现象,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如今,在对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宏大命题之外,千百万中国人对祖先的追寻,恐怕更多是为了寻找自身精神与灵魂的归宿。

       鲁迅说:“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

被东亚同文会带走的家谱

       中国近代史行至甲午,以东亚同文会为代表的日本组织就开始在中国收集包括族谱、地方志在内的信息。

       及至中日战争爆发,家谱和地方志仍是日本人收集的重要内容,晋中祁县一个王氏家族,老家谱极好,有元代的彩色祖宗画像,非常珍贵。日本人得知了,金钱诱惑、武力威胁,就为了得到这一本家谱。日本对中国家谱非常关注,尤其名门望族的家谱里,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民族学,无所不包。你想了解中国,家谱是最主要的渠道。

修家谱续家谱

       在战争中流往日本的中国谱牒难以数计。一个数据是上世纪60年代日方统计的东洋文库、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所藏中国家谱,总计1600余种。

       1960年,中国学专家多贺秋五郎根据日藏中国家谱,历时21年编成《宗谱之研究》,那时的中国甚至都没有本民族族谱研究书籍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中国谱牒大量流传日本,日本对于中国谱牒的研究水平一直领先于中国。日本不是孤例,据称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在2000年左右就藏有中国家谱约1.7万种。目前国内公藏族谱总量不过3万种。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715002621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国防艺术区南6排6号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10-5711098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公司地址:六安市金寨县大别山玉博园许愿树旁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564-7357882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