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大千世界,人如蝼蚁,在百年之后谁记得自已呢?唯有家谱才能解决以上三大问题。家谱就修家谱就是给自已死后找到一个灵魂的归缩,从而落叶归根。通过修家谱,凝棸家族的团结振兴,互助互帮,传承先祖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了解家族历史与业绩光照后人。同时,也为自已树碑立传,启迪后昆,百世流芳。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盛世修谱,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
家谱序。计有:崇祯十六年钦命督师、总率关辽兼制昌蓟通保登津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都御史、中州范志完撰序;崇祯十四年邑举人贾重隆撰序;崇祯十五年韩祚昌第五次修谱撰序;康熙五十七年京畿督学使者、翰林院侍读吴门后学癯奄吴士玉撰序;嘉庆十八年文公三十一代孙增广生韩启心重修谱撰序;光绪二十三年文公三十四代孙邑庠生韩连仲重修谱撰序。诸序记载:韩愈8世祖寻由颖川移居昌黎,6世祖茂仕后魏为尚书令,5世祖均为定州刺史,高祖睃为雅州都督,祖父睿素为桂州长史,父亲仲卿仕至河南邓州刺史。仲卿生三子:长子会,历官起居舍人;次子介,为率府参军;三子愈。崇祯十四年,范志完为韩氏家谱作序,主持建造韩文公祠于城北西五峰山,并说韩愈先人“徙居昌黎因家焉,盖为昌黎韩氏之始祖也”,“昌黎乃文公之故里”。贾重隆称“长庆四年,公以疾免吏郎侍郎,归居河南。俾其孙绾守昌黎祖墓”,“宋元丰元年封公为昌黎伯爵,建祠于邑阛阓中。明洪武四年迁建公祠于邑中东北隅。予公十九代孙夔授锦衣千户俸以奉公祀,后百有余岁。公生于昌黎,迁江表,卒河南”。韩氏世居昌黎,自唐代以来世有谱系迄明崇祯间。韩氏旧谱有秀休滉等人作序,“然世远无稽,未敢知其信否”,为此,崇祯十五年第五次重修家谱时本着“韩氏之族以昌黎伯显谱,韩氏者当以昌黎伯为鼻祖”(旧谱昌黎韩氏其始祖为汉之弓高侯)的原则,所记“世系不紊,宗法秩然”。并云“至宋元丰元年诏公为昌黎伯,言及昌黎,乃知为文公之故里也,言及文公,便知为昌黎之先贤也”。康熙五十七年,吴士玉拜韩文公祠,见到韩愈19世孙珣(号东山)及其族人,珣出其宗谱嘱其订正。吴士玉“独怪世之论者,谓公之始出昌黎无可确据,又引昌黎名县始自金源为疑”,因叹公不忘乎昌黎之始,今东山辈以不忘乎公者”,“既幸拜公祠宇,又幸交公后裔”,欣然为谱作序。嘉庆年间,韩愈28代孙法祖应范志完等题请,以之为奉祀正儒士。这时,韩营村韩氏共四支,法祖一支徙城中奉祀,其三支尚住本村,所以板本谱系城村各藏一编。以后村中韩氏多务农业,所藏之谱,不知自何年遗失。城中之谱,“有法祖五代世臣自少游幕于晋,将谱携去数十年不归”。嘉庆十八年,韩愈31代孙启心辗转找到了残破旧本,重修家谱并作序。云:“韩氏世居昌黎,自唐以来世有谱系迄今。”文公34代孙邑庠生连仲修谱并作序云:“明建公祠,宗子世袭奉祀。”
宗子世表。从2代昶(登长庆四年进士第),一直记到36代宝瑞、宝奇(37代荫阁,奉祀公祠,昌黎解放后与韩宝瑞以2000元价将公祠卖于县政府)。今本14代残缺。家谱国际是一个组建姓氏的网站,并研发了手机软件认亲、电脑软件修谱王,帮助各姓氏去完善家谱,寻根问祖。
如今现代随着数字化祠堂逐漸被各个家族接受,为了避免人越来越淡薄的现象,族人可以通过手机安装认亲APP软件实时上传丰富家族的资料,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这这些家族史料还可以实时更新在祠堂里的家谱国际查谱一体机查阅。这样就很好的解決了家族文化因族人四散而居难以传承的问题。
家谱国际是一个组建姓氏的网站,其包含家谱编修家谱印刷并研发了手机软件认亲、电脑软件修谱王,帮助各姓氏去完善家谱,寻根问祖。
声明:来自网络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3691326701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国防艺术区南6排6号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10-5711098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公司地址:六安市金寨县大别山玉博园许愿树旁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564-7357882
往期精彩:家谱国际家谱网独家解读:羊山韩氏家谱游幕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