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丨如何理解编修家谱时的“四无”、“四难”、“五希望”?

家谱档案

       在中华民族灿若银河的文化宝库中,国史、方志和谱牒独放异彩。她们相互交融又自成系统,相互辉映又各具特色,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精深、作用之显著,没有任何国家和民族可以与之相比拟。家谱国际年轻修谱师沙亮认为,对如此悠久的文化现象,我们既有承传中华文明的义务,也有弘扬和发展其文化深意的历史责任。

       但是,由于战乱、灾害和人为的破坏,方志和谱牒损失惨重,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和文明社会的创建中,作为具有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重要表现形式的家谱,其收集、编修和使用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区内展开,这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在国家统一、社会进步、文化生活以及经济建设中,必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从而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几年来,修谱热潮迭起,成绩巨大,但是问题不少,修谱现状可归纳为:“四无”、“四难”、“五希望”。

修家谱续家谱

       第一,先说“四无”,无人才,无经费,无旧谱,无靠山。

   (一)无人才。旧时多数是文化素养较高的秀才、谱师、塾师参加编修,还有刻字制版的工匠,业务熟练,上门服务。现在甚至接近百年失修,没有师承,文化素质不高,许多人连家谱都未见过。这就是先天不足,生理缺陷,娘肚子里的毛病。

   (二)无经费。旧时祠堂有公产,大祠堂几百亩几千亩,小祠堂十几亩几十亩,收入用之于修祠、修谱、祭祀、扫墓、助学、济贫,经费丰裕的办义渡、义塾、修桥、铺路等慈善公益事业。现在要靠劝募、赞助。民营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难以开展。出现了“西边不亮东边亮”的状况,为什么横山桥镇范围内修谱之风很盛,和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关。

修家谱续家谱

   (三)无旧谱。对待家谱,解放前后两重天。解放前尊重保存,视若祖宗。解放后被错误地作为“四旧”,特别是“文革”浩劫,大量烧毁,或盖瓮头用,更有甚者,作为大便纸。辱没祖宗,以此为甚。旧社会有敬惜字纸会,雅名“仓圣会”,废字纸屑有专人上门收取,送焚化炉焚化。管字纸的神是“仓圣菩萨”,即造字之祖仓颉。侥幸残存的宗谱,多数人无私奉献,精神可嘉,少数人奇货可居,藏而不露,要价太高,把祖宗作商品,既可怜又可耻。

  (四)无靠山。旧时修谱有县衙支持,发布告保护,有政要闻人、达官权贵为之写序,为之鼓吹,为之赞誉。今天,“不点头,不摇头”没有权力部门管理。现在是“敲锣卖糖,各走一方”,好听点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修谱是行善积德的社会公益事业,只能奉献,只有付出,不能谋利。至于聘请外姓编修人员的劳务报酬,双方合情、合理、合法。至于有关企业、有识之士出资赞助民间社团有法可依,只要阳光操作,避免公信力的缺失。

修家谱续家谱

       第二,再说“四难”,找谱难,业务难,改革难,管理难。

       这是由于前“四无”衍生出的后“四难”,因果关系。

    (一)找谱难。经过“文革”浩劫,宗谱遭殃,存世极少。寻找困难,有些到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复印,甚至去日本、美国引进微缩资料,实属不易。(不过,家谱国际也是搜集了很多老族谱,可以咨询借阅)但也有个别族人珍藏旧谱,以奇货可居,喊价太高,动辄数万、十几万,续修班子为之咋舌却步。

    (二)业务难。旧谱属旧学,文言不断句,艰涩难懂,修谱人员依葫芦画瓢,各取所需,各行其是,甚至把他姓的东西也塞进来,五花八门。有的没有寻根问祖,始祖何处,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有的祖先像木刻线条画,庄重朴素,染成彩色,滑稽可笑,像灶神、财神、土地神的甲马。断头(线)谱、生死簿均有出现,缺乏文化底蕴,家谱有名无实。圈外看,图文并茂,美不胜收;圈内看,缺点很多,改进的空间巨大。

    (三)改革难。由于缺乏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敢更动,照单全收,精华与糟粕并存,与时代不相适应。其实,谱牒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虽属儒学体例,至民国时期已有很大突破。

    (四)管理难。民间自发,性质特殊,宗谱不同于任何出版物,凡入谱者均为谱主,均有权利,没有法人代表,没有著作权,不能买卖。民不告,官不纠。为避免矛盾发生,旧时县衙预先发布告予以保护,避免干扰。只能随缘,依靠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水涨船高,共同提高。

修家谱续家谱

        第三,五点希望。

    (一)与时俱进,当务之急。当前修家谱,应引用大量数据,图片、先进模范事迹、家庭档案,充分反映族人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反映六十年的辉煌成就,特别是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的技术应用到修谱续谱当中,赋予了传统的纸质版家谱新的生命,家谱国际自主研发的修谱软件修谱王和手机端认亲APP,第一通过新的修谱续谱方式缩短了修谱续谱周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第二方便了同一支系下的宗亲交流互动,增进宗亲之间的情谊;第三、家风家训以及家族档案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以年轻人喜欢的阅读方式,在族人中有效传播;第四、可以随时增修改错,不必等到十五年或者三十年再次修谱修改;第五、可以在先人祭日、清明节、中元节、春节前在网上祭祀寄托哀思,既环保又免去回乡祭祖的来回颠簸之苦。

修家谱续家谱

互联网修谱技术让您轻松掌握修家谱的方法,利用互联网技术教您3步成谱

互联网修谱方式教你“三步成谱”》

   (二)完善体例,质量第一。新谱同类归并,合理分卷。可分卷首、正编两类。

       卷首部分:目录、凡例或编辑说明、题词、本届谱序;编纂机构人员名录;族人聚居村志及分布图;名胜古迹、风俗人情;姓氏探源;各类统计表、登记表;纪年对照表;领谱芳名录,以及不适宜入正编的资料均可归入。题词作品宜精不宜滥,高品位高水平的采用,宜少而不宜多;不可用错别字的作品,误导青少年。

       正编部分,卷一,历代谱序、旧谱凡例、祖先像赞、族规宗约、祠墓志、艺文志(著作目录);卷二,旧谱人物传序;卷三,当代人物,已故用传,在世用事略或事迹。卷四统宗世系、世表;卷五分支世系世表。究竟如何分类,有待实践,希望高手加入,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新家谱体例。

    (三)认真校对,减少差错。严格按凡例规定,统一体例,全谱一致。地名、人名、机构、学校同页第一次用全称,括号注简称。一定要保留原始资料,至少保存发谱后五年。如有纠纷,可以查清责任,错在那个环节,通过现有的互联网修谱技术随时纠错修改核对,消除埋怨。

修家谱续家谱

    (四)改革创新,不断前进。已积累了许多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出现了大中小不同版本,多数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新修部分则符合时代精神,今后如何从蛹变为蝶,蝶变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希望加块这个过程,真正能推陈出新,出现符合当代精神面貌的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家族特色的新型家谱。

       (五)现在各姓氏纷纷成立本姓氏宗亲会,不少宗亲总会正号召族人编修通谱,现有的技术手段也为修通谱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各地各姓氏区域宗亲会也纷纷成立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修本支支谱;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家也纷纷解囊出资修家谱建祠堂。专业的修谱公司家谱国际文化公司诞生,这也让专业的事有专业的人来做提供了基础。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中国家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我们敦亲睦族的“核武器”。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71500262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在线客服系统
认亲家谱下载

关闭

家谱国际修谱王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