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林(1918年—2007年),番禺沙湾人。中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被誉为 “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他早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2月归国任教于南开大学,期间曾任青岛大学校长。何炳林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科技人才,并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何炳林个人经历
美国留学
1947年,何炳林怀着既想“科学救国”又对国家前途担忧的复杂心情,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异常兴奋。在国内的杨石先教授也写信给他,介绍国家开始经济建设的情况,国家需要大批科学家,希望他学习结束后早日回国。
回国历程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回国的愿望成了泡影,他只好到美国纳尔哥化学公司工作。先研究农药及用于水处理的药物,后又改为研究离子交换树脂,被聘为高级研究员。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美国政府的禁令都没能阻止何炳林对祖国的思念。他一面工作,一面四处奔走呼吁,继续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书。因此美国移民局多次对他们夫妇进行审讯,并明确表示不准他们回国。
1953年秋,他得知中美将在日内瓦进行停战谈判,便与十几位同学和朋友联名给周总理写信,要求回国。1954年周总理率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他们向国际上知名人士呼吁,配合了周总理在日内瓦与美国代表团的谈判,抗议美国阻挠他们回国。
1955年春,美国政府终于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国。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全面封锁、禁运政策。因此,何炳林把平时搜集的大量科技资料化整为零,分期分批地寄给国内的亲友。他还买了一些回国后工作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装在一只破旧箱子里,顺利地通过检查,于1956年2月回到了阔别将近十年之久的祖国,回到了他的故乡广州。
回国之后
何炳林不久就直奔天津,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任教两年,便在农药及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58年他建立了高分子教研室,并兼任教研室主任。9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时视察了他的实验室,与他长谈了半个多小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鼓励使他万分激动。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1958年之前何炳林从美国回来时带回了国内还不能生产的5公斤二乙烯苯和10公斤苯乙烯。利用这些原料开始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性能测定和工业上的应用研究。由于工作勤奋,仅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他就将当时世界上已有的离子交换树脂品种全部合成成功。
同年他还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工厂,所生产的苯乙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首先提供给国家工业部门,用于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铀。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后来生产的多种型号的离子交换树脂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工、轻工、冶金、医药、水处理等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家谱国际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jiapuguoji130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