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素有“云蒸霞蔚疑是三清仙境,壑隐泉清岂非世外洞天”的美誉,是全国最美乡村和全国历史名村之一。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民风淳朴。古老的村落居住着周文王和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后裔,全村近千人只有沈氏一姓。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纯净,供全村人饮用,故柿林村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
一门忠、一口井、一颗心。这个沈氏一族的血缘村落,人人相敬如宾,户户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族内自觉恪守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父子有亲、朋友有信,几百年来不曾变化。自小生长在这个大家庭,处处感受古村宗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耕读传家的传统美德。
一直以来,沈氏家族不忘祖上的贤德,在沈氏宗祠立“耕读传家,忠孝为本”的祖训,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我的祖父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耳濡目染族里崇文的风尚,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能写会算,又老实本分,曾担任多年的大队会计。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又注重廉洁,不贪小便宜,那些年管的账目分毫不差。而他的孝顺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当年,我太祖父有两个堂兄弟因家庭贫困,都成了光棍,我的祖父待他们像亲爹一样,为他们养老送终,如今年年清明,祖父仍带着我们上坟祭扫。过去,老家“出门三条岭,饭包挂头颈”,交通极为不便,进到镇上需要翻越大半个四明山,村人看病求医则更为困难。祖父特地翻山越岭进城买了医书,自学中医,当起了“赤脚医生”,义务看病风雨无阻。尽管现在年事已高,依旧坚持上山采药,治疗村民小病小痛有求必应。
从很久以前开始,人人爱读书就已经成为村里的一种常态。祖父常常教育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老人还订了报,上了岁数依然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国庆期间回家看望祖父祖母,祖父给我们讲了一个祖上爱读书的故事。明朝奸臣赵文华听说余姚被封为“文献名邦”,很是不服气。私下里,他派出探子到各处暗访。一日,探子进山到了柿林,只见路上走着肩桃料桶(粪桶)的农人,边走边津津有味读书,他觉很奇怪,上前打问那人:你看的什么书?“《左传》”,农人答道。那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我可否考你一考?”农人说,“你是顺着考还是倒着考”。那人大惊失色,农人笑道,还是我来考你一考吧,请问倒数第十三页第一句说的是什么?探子目瞪口呆,灰溜溜地逃走了。回京禀报赵文华,赵长叹一声:一个农人尚且如此好学,余姚“文献名邦”果真名不虚转啊。从此,余姚柿林村“耕读传家”的美名传遍了整个京城。
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家里形成了勤读书的好氛围。我的父亲打小也爱书如命,得到一本好书,又恐耗电浪费,他就整夜帮祖母烧猪食,为的是借熊熊灶火看书。即使后来到外地求学,也一样嗜书如命。初中时他竟然因为答应老校长一天之内读完全书的戏言,坐在操场微弱的路灯下,一夜功夫读完了整部《水浒传》,并将人物和绰号理得一清二楚。工作后他依然读书不倦,笔耕不缀,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笔杆子。受他影响,我的母亲也喜欢上了读书,几年前还毅然执笔从文。迄今,她已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和随笔300余篇,成为中国国土作家协会会员。我从小也是个小书迷,连吃饭也不肯放下书本。特别喜欢看历史故事。幼儿园就开始读绘本《上下五千年》,小学一年级,我的一篇《我家住在溪水边》就发表在小学生世界报上,当时还是学校的故事大王,曾在县电视台“七色花”栏目讲故事。初中、高中阶段更是读完了我父亲那满满一书橱的书。如今,工作之余,我依然喜欢买书、读书,时常觉得,只有纸质的书捧在手里,厚重而又充满油墨香气,才能谋求内心的宁静。
耕读传家门,忠孝为根本。沈家人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少大岚山沈氏热血子女毅然走出山沟沟,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涌现出20多位革命烈士,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传诵至今。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岚沈氏这个大家族中,大中专毕业生已达30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就有十几人。这些从大山深处走出去的孩子,谦虚,勤奋、好学,不少人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报效祖国。然而,学子们从未忘记“耕读传家,忠孝为本”的古训。走得再远,也要回到家乡,每逢节假日,都要回乡参加劳动,孝敬老人。耕读传家,忠孝为本,已经成为沈氏家族的传家宝,也激励我不忘初心,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舟山市纪委驻新区新城管委会纪检组 沈锲)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来自网络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256005014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