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市成县黄渚镇柏湾村史

甘肃陇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黄渚镇柏湾村地处成县极北山区,属东河之上游,西南于西和相接,西北与徽县相连。西水东流,绿水青山,天开图画,自然风光优美。正如锦崙生前《家乡吟》所咏:“南山峭壁青,北山有田耕,村前一带水,居住百户人”。祖籍以来世守耕读,孝子贤孙,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本地与全国贫困地区一样,祖辈奔波在饥饿线上。因而皆为文盲,谁会记起遗历之事。无有文字记载,也无实物考证。据现存古坟与旧住地址及老人传说《甘肃历史》记载,略加分辩,难以准确。

具《甘肃历史》记载事变来看,我地原来很少有人居住,在一六二七年陕西澄城县发生民变,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最初起义军转战陕北和陇东一带,紧接着甘肃阶州、庆阳和河西也发生了饥民和边兵起义,很快燃遍全国。

在此情况下,以李自成为首的贫民举起了义旗,近来投奔了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公元一千六百三十五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转战在甘肃,并与明兵作战,打死了明军将领艾万年,后明政府派曹文诏率兵镇压,被李自成在真宁(今正宁)击败,曹文诏自杀,农民军大获全胜。

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三年,李自成率军攻入甘肃,占据了兰州以东,自此以来,由李自成领导与贫民在四川内江具纹进入了陕西和甘肃阶州等地,流落此地后,贫民开始了自耕定居生活。

据座旧房和坟及地形分析,当时居民不足十户,其中有柏氏。

到了清乾隆后期以来,其他姓氏有所发展。始者先是下庄和上庄头村西,后来定居中村,即本族之起源。

本族祖先有据考证在清嘉庆年间第一代名柏天后,第二代柏炳仁,下生五子为“作”字辈。

本族祖先“行二”为曰“作辑”,字“济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卒于道光二年,享年七十岁。八品寿官。

作楫下生五子,名曰:孔莲、孔固、礼祥、孔建、含章,其后人口各有兴衰不等,但具无绝户,至今共发展约四十户之众。

作楫之兄及三个胞弟名曰:作泥、作彪、作风自、作丹且都后继有人,传自今约八代。兄传自今约八代,三十余户,三第传至今约七代二户,四第传至今约八代五户,五第传至今约八代七户。

自柏氏兴盛以后,其余各氏皆逐消亡,故地名曰“柏湾村”。

作楫以来,家业兴盛,五子之内除孔固早逝以外,其余皆有功名,其中孔祥为监生,县校尉,始修花大门,立栏杆,至今尚存,并修石碑一座,至今残存(在文革和破四旧时被毁),孔莲示为蓝生,从九品,并立路碑一座。

家有土地近三百亩,大兴商业,仅黄渚就有生意号部五处,水磨五座。在此时黄渚名列首位,并在徽县有生意一处,名为积成茂。

已于所谓的“功名”,在清晚期,同治至光绪年间,因清政府败加之外国侵略,及种植和吸食鸦片,造成经济的特大困难,除加重对百姓的杂税以外,还设置了科场考试,在各州如阶州,秦州都可进考,其中武学只要会骑马射箭即可,考试好的贡银百两,次的几十两,就发一个“顶子”,这样就成了“老爷”,“身份”就高了。

这样以来我村为了求取“功名”,卖掉了家产买一枚“顶子”使家庭破产,大约有数十名,直至民国初年,还有如所有求之人,但科场倒了,新文化开始兴起,固此我村过去也没有具备能写文章的人。

直至民国初年新学堂建立以来,才产生了几个略输文采之人,其中有柏长森,天长自治一年毕业;柏长绿,天水中学三年毕业;柏友竹、柏友梅兄弟两在徽县小学毕业。

就这几个早期毕业生,有的也曾在外做事。如柏长森曾在吉鸿昌部下二年;柏长绿在青海、宁夏等地冯玉祥部下干事;后来创办黄渚小学任校长,并在汪川镇任镇长,柏友梅当黄渚小学校长数年,现已都逝世,本村尚末留下一笔文字。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侵权联系删除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256005014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