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泪下,毛主席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感人泪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眼睛第一次看到的第一个人便是母亲。躺在母亲的怀里,吮吸着母亲的乳汁,承受着母亲的爱抚,聆听着母亲的呼吸,接受着母亲的哺育和熏陶。母爱的光辉让母亲成为孩子心理、性格和思想形成的总设计师。教育学家说,“一位合格的母亲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毛泽东母亲和父亲

而毛泽东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伟大女性。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有介绍过,在毛泽东小时候家里6口人再加上长工短工十来人都要靠他母亲一人来洗衣、烧饭。所以她是个非常勤劳又特别能持家的女性。

不过除此之外,她还是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她对毛泽东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解放后毛泽东回家

关于毛泽东母亲,很多文章说她名叫文七妹,其实跟古代很多女子一样,她是没有名字的,七妹只是在娘家时,家人按排行来称她。而文七妹这个名字最早是出现斯诺的文章中,1936年毛泽东第一次跟别人聊起自己的母亲,这个人就是斯诺。后来斯诺在文章中是这样记载的:“毛泽东说’我父亲叫毛顺生,我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其美。‘”这个文其美就是文七妹。

文七妹1867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唐家坨的一个富人之家。她嫁给毛顺生时,毛家还是属于贫农,关于他们的婚姻,有文章说是因为文家看中了毛家的一块山地,想在那里建坟墓,所以才主动跟毛家攀亲戚。

毛泽东回韶山与工作人员合影

文七妹没念过书,但佛教思想对她的影响极深,她心地善良,对穷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接济贫苦乡亲。饥荒年,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而毛顺生则不赞成她施舍,所以家里经常为这事发生争吵。这时,毛泽东兄弟就坚决站在母亲一边。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极深,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渗入他幼小的心灵,使毛泽东从小就对弱者极具同情心,并与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

毛泽东六七岁时就开始在私塾读书,由于离家较远,和许多同学一样,需要自带午饭。一天,细心的毛泽东发现一位同学在大家吃午饭时,独自跑到外面去帮老师捡柴火,像是有意在回避同学。

毛泽东经过观察发现,原来这位同学家里穷,经常无米下锅,因此没有带饭,又害怕被同学知道,所以他每天在大家吃午饭时就跑去帮老师捡柴。毛泽东了解了情况以后就悄悄的把自己带来的饭菜分给那位同学吃,放学后他放下书包就到厨房去弄饭,再填饱肚子。文七妹以为饭给孩子装少了,第二天就换了个大碗给他装饭,可是毛泽东放学后还是到厨房里狼吞虎咽的弄饭吃。

毛泽东接见家乡的群众

母亲问毛泽东,怎么你去读书饭量变大了这么多,毛泽东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母亲。文七妹了解了儿子的行为后不仅没有责怪他,而且还很高兴的说:孩子你这样做是对的,只是不该瞒着我,应该早点对我说,我给你一个大一点的篮子,每天带两份中饭,省的你们两个人都吃不饱!

这个故事让毛泽东铭记终身,所以后来他跟很多人讲过他母亲的高尚品德。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侵权联系删除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256005014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