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吕氏由来,江州宗亲看过来!

江州吕

公元1175年(宋淳熙二年)初夏,时称“东南三贤”(吕祖谦、朱熹、张栻)之一暨南宋三大学派(吕学、朱学、陆学)之一的吕学(婺学)创始人吕祖谦游至福建崇安,被朱熹留住在“寒泉精舍”十余日,与朱熹合编《近思录》并作跋。农历五月底,吕祖谦动身返回浙东,朱熹送行至江西上饶鹅湖寺,二人小住数日。

江州吕氏由来,江州宗亲看过来!

当时,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和陆九渊为首的“心学”两个学派针锋相对,而调解二者的理论分歧,则非德高望重的南宋大学者、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莫属。于是,吕祖谦便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二兄弟前来江西上饶鹅湖寺与朱熹相会,以期通过辩论,调和二者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
    六月,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学术盛会--“鹅湖之会”,由吕祖谦主持。除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等人参加外,列席旁听者有江西、浙江、福建三省的官员与学者,以及双方弟子约百余人。这是一场首开书院会讲先河的盛会。
    双方争议三天,辩论非常热烈。“鹅湖之会”后吕祖谦记载:“某留建宁凡两月余,复同朱元晦至鹅湖,与二陆及刘子澄诸公相聚切磋,甚觉有益。元晦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耳。”
    吕祖谦(公元1137~1181年),字伯恭,号东莱先生。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礼部主考官。其祖吕好问,官尚书右丞,宋室南渡后定居浙江金华。
    公元1179年(即“鹅湖之会”四年后之宋淳熙六年),吕祖谦协助朱熹重建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吕祖谦还应朱熹之请撰写了《白鹿洞书院记》。史称庐山白鹿洞书院,与吕祖谦于公元1160年(宋乾道五年)创建的浙江金华丽泽书院,同为“南宋四大书院”。
    当吕祖谦在江西上饶主持“鹅湖之会”并于四年后撰写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记》时,他也许没有想到,在一百多年后的元至正年间,他的裔孙吕文贵却从浙东转战来到江西行省江州路(今江西省九江市)的鄱阳湖畔,成为江州吕氏一世祖,子孙繁衍至今。
    吕文贵是吕祖谦直系裔孙,原住浙东婺州(今浙江金华),从小读书并务农习武。元代末年,官僚腐败,灾荒不断,民不聊生,义兵四起。吕文贵毅然参加农民起义军,反抗元朝腐败统治。公元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纵军向浙东地区深入,吕文贵即率部汇入朱元璋大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此后,吕文贵成为朱元璋手下的著名大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
    公元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其时陈友谅中朱元璋诈降计大败于江东桥后,决心要与朱元璋决一死战。他重新打造高大战船,带领六十万大军,从江州(九江)湖口进入鄱阳湖,并派兵攻打南昌。朱元璋令左副元帅吕文贵率军从南京赶往江西救援,支援南昌守军。在南昌郊外,吕文贵身先士卒,向陈友谅军猛打猛攻,无人能敌,一举大破陈友谅军。
    陈友谅军逃往鄱阳湖中。吕文贵为南昌守军解围后,又率军乘胜追击,东进鄱阳湖,与陈友谅主力在康郎山相遇。陈友谅是南方渔夫出身,精于水战,他的战船又高又大,连成一片,六十万大军人多势众。而朱元璋当时的全部兵力只有二十万,用的都是小战船,且兵士多不喑水战。双方在鄱阳湖大战四十多日,朱元璋军前期处于劣势,后期朱元璋借风势火烧陈友谅大船,终获全胜。
    在鄱阳湖大战的一次激烈战斗中,朱元璋所乘战船陷入陈友谅军重围。左副元帅吕文贵为保卫朱元璋,猛攻陈友谅大船,箭杀敌军无数,并乘小船抵挡在前,以火器齐发掩护朱元璋逃出重围后,吕文贵却被陈友谅军包围。由于陈友谅军战船数量多且都高大,吕文贵所乘小船虽拚全力而战仍然寡不敌众。身中数箭之后,吕文贵仍身躯不倒,大喊“杀贼”,开船撞向敌军指挥船只,从而惊退敌军。回营后,左副元帅吕文贵伤重不愈,终为即将诞生的大明国尽忠捐躯。
    鄱阳湖康郎山鏖战之壮烈,在明代开国史上绝无仅有,彪炳史册。史载朱元璋曾对中书省臣说:“崇德报功,国之大典。自古兵争,忠臣烈士,以身殉国,英风义气,虽死犹生。予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将臣效忠死敌,昭然可数。然有功不报,何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哉?”后人和史学家们也都高度赞誉吕文贵等忠臣为“开天奇功,与日月争光”,“明之基业,实肇于此”。
    公元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康郎山建忠臣祠(今江西省余干县境内,祠经明清以来多次修复保存至今),祠内供奉吕文贵等忠臣三十余人塑像,令有司岁时祭之并封赠勋爵。左副元帅吕文贵被封为正三品怀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暨汝南郡侯。此后,吕文贵的家眷子孙便定居在河南江北行省(今河南省)境内黄州之汝南侯府(黄州地处汝宁之南)。至明代,黄州则划归湖广布政使司(今湖北省)管辖。
      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开国功臣吕文贵又被朝廷封为九江卫指挥使(正三品官爵、子孙世袭)。明代实行卫所军制,卫辖各千户所,千户所辖各百户所、百户所辖各总旗军士。按明军制,功臣吕文贵的子孙都得入军籍并世袭军官,家属亦都随军并编造军册。接到卫指挥使封爵后,吕文贵的子孙便奉旨携家眷从湖广黄州济邑(今湖北省辖),迁移到江西德化瑞邑本屯油树下(明代九江府驻德化县境,今属九江市瑞昌辖),定居于卫指挥使司衙内。
    明末,卫所军制瓦解。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因时世变乱,吕文贵后裔于是辗转自九江瑞邑,迁移到了九江化邑(庐山下),即今江西省九江市辖之聂家桥(庐山区属)、劳家林(庐山区属)、母树后(谭畈雷家母树下)、姑塘女儿港(庐山区属)、十里垅旱地(庐山区属)及泰临乡、通津乡(今地名待查考)等地。到公元20世纪末,吕文贵直系后裔在九江已世居五百多个春秋。
    公元1865年(清同治四年),《江州吕氏宗谱》记载:“幸国初有世系一图(指旧图)传后人”、“旧图首言吕公文贵系吕公祖谦之后无疑矣”。又据浙东《河东吕氏宗谱》、《江州吕氏宗谱》及《吕祖谦评传》等书记载,江州吕氏由炎帝传至吕尚,吕尚传至吕祖谦,吕祖谦传至吕文贵后裔,其世系图示如下--
    炎帝至吕尚世系:炎帝神农氏、临魁、承、明、直、来、厘、节茎、戏、器、祝融、术器、勾龙、伯垂、伯夷(受封吕侯)、宣、定、恒、宇、高、宰、禅、启、蒯、正、志道、祖荣、杜、济、林一、承先、荣、永和、嘉禹、衡车、海复、祖甲、二樊、正二、心成、元一、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吕尚(辅建周朝受封齐国),凡四十九代。
    吕尚至吕祖谦世系:太(太公吕尚)、丁、乙、癸、献、武、厉、文、成、庄、僖、桓、惠、项、灵、景、悼、平、宣、祁、光、敏、不伐、雍、威、霸、鸰、徵、陵、隆、徽、凝、泽、远、德、肇、虔、鹄、行钧、拾、时、瑞、应邻、雄、崇嗣、延之、渭、温、镇、宁、信、江、学、圣、菽、良、福、顼、韬、梦奇、龟祥、蒙周、夷简、公著、希哲、好问、弸中、大器、祖谦,凡六十九代。
    吕祖谦至今世系:祖谦、延年、之(似之、守之)、克(克顺、克显、克类)、升(有二弟)至文贵、志、奇唐、寅亮、德昭、庭动、洋、启、昱宏、维阳、德章、文铭、章澳、华棫、国义、诗策、懋礼、传绅(号云谐)、季书(又名家广,有兄家均、家喻、家韬)、吕峻(又名事熙,号博阳溪人)、宙巡(又名业鹏)、东来(又名垂范)。吕峻为吕文贵二十一代孙。
      浙东(缙云)《河东吕氏宗谱》所载吕祖谦公直系后裔,至今已繁衍二十七代。因文贵公转战离浙久矣,憾未接上延年公至文贵公间详尽谱系。清同治四年,《江州吕氏宗谱》尊文贵公为江州吕氏一世祖,至今凡二十三代。清同治年《江州吕氏宗谱》还记载,清初在九江所辖聂家桥已设江州吕氏祠堂,并有对联为证:“支系祖东莱祖豆千秋世颂中兴文献,老渔师西伯源统一派远绍姜氏家风。”
    综上所述,自神农氏炎帝祖(生于公元前 3124 年)至今(吕峻撰此文时值公元2009年),我们已经走过了五千一百三十三年的历程。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侵权联系删除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256005014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