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鲁家诗自成一说
褚少孙,号先生,西汉颍川人(今河南禹州市),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汉宣帝时客居江苏沛县。
褚少孙早年与山阳县的张长安、东平县的唐长宾等人求教于大儒王式。王式要求他的学生不因循老师所讲,自己多加思考。褚少孙认真聆听王式的教诲,研究百家学说,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汉成帝年间,褚少孙与张长安、唐长宾一同参加博士殿试,即有提问,对答如流,均升为博士。由于三人都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因此《诗经》四大家之鲁家流派中有三人的学说。
遍访高士补缀《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朝廷对《史记》既憎又重,秘不示人,将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极少一部分人。朝廷曾下令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中写道,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太史公即司马迁)。因此,《史记》在早期的流传过程中,就已发生遗失和删节、续补的现象。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史记》全书130篇。而《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史记》“十篇缺,有录无出”,就是其中十篇只有目录没有文章,司马迁死前未能完成写作。未完成的十篇是《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褚少孙非常崇拜司马迁,尤其珍爱《史记》。 他看到上述只有目录没有文章的十个篇目后,为使后代看到一部完整的《史记》,决定对《史记》进行补写。
在《三王世家》中, 有这样一段话:“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能得。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 令后世得观贤主之指意。”就是说:“褚先生说:我很幸运能够凭借文学成为郎官, 喜爱阅读太史公的《列传》。
传中说《三王世家》(三王指汉武帝第二子齐王刘闳、第三子燕王刘旦、第四子广陵王刘胥)文辞可观, 但寻觅这篇世家始终没有得到。私下从喜欢旧事的长辈那里得到他们的《封策书》,就把这些事迹编写出来传下去, 让后人能够看出贤主的意图。”
文辞独到拾遗补阙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褚少孙续补《史记》的不易。正是由于他多次拜访学识渊博的前辈,多方搜集史料,并且尽量揣测所缺篇章的原意,终于将《史记》中所缺篇章的内容补齐,我们才能读到一部完整的《史记》。由褚少孙补写的内容, 大都标明“褚先生曰”,容易识别。续补内容基本符合原意,文辞笔法也有独到之处, 如《滑稽列传》中的“西门豹治邺”就颇为精彩。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写道:“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事实上,经诸少孙补作的《三王世家》等都收集保存了不少第一手史料,对后人研究汉代社会有一定的意义。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侵权联系删除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256005014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